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且趋于年轻化。其临床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IMN患者长期预后良好,但IMN的临床表现可演变为三种不同的临床情况:没有任何免疫抑制治疗下发生自发性缓解,大量蛋白尿伴肾功能恶化,或肾功能保留的持续性肾病综合征。IMN病理特征是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通过定位肾小球足细胞表面的靶抗原,进而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使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IMN致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机械屏障遭到破坏,血中的IgG也会大量漏出,尿IgG水平增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502例IMN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察IMN患者血IgG和尿IgG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究血、尿IgG及尿IgG/血IgG是否可做为反映IMN轻重程度的临床指标及与IMN患者临床危险分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尿IgG及尿IgG/血IgG与疾病临床危险分级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502例IM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将IMN患者分为三组:<3.5g/d(A组,n=109),3.5-8g/d(B组,n=224)和≥8g/d(C组,n=169),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尿IgG、血清IgG、血清Ig A、血清Ig M、补体C3、补体C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PLA2R抗体(Serum anti-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antibody)、肾脏活检病理结果。计算尿IgG/血IgG,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此外,根据2020 KDIGO肾小球肾炎指南,参考膜性肾病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临床指标,根据血清PLA2R抗体将502例IMN分为三组:<50RU/m L(D组,n=168),50-150RU/m L(E组,n=178),>150RU/m L(F组,n=156),对各组患者检验指标进行比较。比较血、尿IgG及尿IgG/血IgG与其他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上述统计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共有50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324例,女178例,平均50.52±11.94岁,均为经肾脏活检证实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98%的IMN患者尿IgG水平升高,90%的IMN患者血清IgG水平降低。(2)以24小时尿蛋白来探讨血清和尿液中的IgG水平,根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将IMN患者分为三组:<3.5g/d(A组,n=109),3.5-8g/d(B组,n=224)和≥8g/d(C组,n=169),结果指示:C组IMN患者的尿IgG、尿IgG/血IgG明显高于A、B组(P<0.001),且B组和A组患者的尿IgG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IMN患者的血清IgG水平明显低于A组或B组患者,而且B组和A组患者的血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B组、C组在性别、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沉、血清白蛋白、e GFR、血清PLA2R抗体、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血Ig A、血Ig M、补体C3、补体C4、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RP等实验室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血清PLA2R抗体将IMN患者分为三组:<50RU/m L(D组,n=168),50-150RU/m L(E组,n=178),≥150RU/m L(F组,n=156),结果指示:F组IMN患者的尿IgG、尿IgG/血IgG明显高于D、E组,且D组和E组患者的尿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组IMN患者的血清IgG水平明显低于D组或E组患者,而且E组和D组患者的血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和E组、D组和F组在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白蛋白、e GFR、肌酐等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和F组、E组和F组在血沉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组和F组在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e GFR、肌酐、血清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血Ig A、血Ig M、补体C3、补体C4、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示IMN患者尿IgG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沉、血清PLA2R抗体呈正相关,尿IgG水平与血清白蛋白、e GFR水平呈负相关。IMN患者血IgG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PLA2R抗体呈负相关,血IgG水平与血清白蛋白、e GFR水平呈正相关。尿IgG/血IgG与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沉、血清PLA2R抗体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e GFR水平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98%的IMN患者尿IgG水平升高,90%的IMN患者血清IgG水平降低。(2)血清白蛋白与血清IgG水平显著相关,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与尿IgG水平显著相关,尿α1微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尿IgG/血IgG显著相关。(3)较低的血清IgG和较高的尿IgG、尿IgG/血IgG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危险分级增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