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理倾角对致密砂岩岩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路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b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储层改造。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致密砂岩、页岩油气等,本文选取致密砂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砂岩为沉积岩的一种,具有天然的层理构造。本文主要借助ABAQUS平台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的方法,研究层理倾角对水力裂缝的扩展路径和形态的影响。本文建立单条层理和两条层理与水力裂缝相交的二维内聚力模型,研究了地应力差、层理倾角、层理抗拉强度以及压裂液粘度和注入速率等因素对水力裂缝和层理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地应力差影响水力裂缝的扩展形态;层理倾角为60°,水力裂缝沿层理扩展,层理倾角为75°和90°时,水力裂缝直接穿过层理;层理与水力裂缝抗拉强度比为1/3时,水力裂缝只沿着层理上半翼扩展;注入速率和压裂液粘度越大,水力裂缝越容易穿过层理;当两条平行层理与水力裂缝相交时,水力裂缝穿过第一条层理时,同时沿着层理和预制水力裂缝方向扩展,扩展路径与单条层理模型扩展路径一致,但注液压力高于单条层理模型;到达第二条层理时,直接穿过层理。说明第二条层理相对于第一条层理,不容易开裂。
其他文献
南堡2-1区位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主力含油层系东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论文以南堡2-1区Ed1Ⅱ油组为解剖对象,综合应用工区岩心、测井、三维地震和生产动态资料,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及优质储层分布预测研究,为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直接的地质依据。论文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界面响应和沉积
碳酸盐岩储层作为我国石油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勘探研究的重点,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复杂,对于其沉积、构造的研究除了岩心、薄片等基础资料外,成像测井资料解释变得尤为重要。而利用成像测井进行沉积、构造分析,由于成像测井分辨率高、测量井段较长等原因,采用人工方式对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工作量极大,并且提取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自动解释成为未来测井发
侏罗系为柴北缘西段腹部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对其复杂的生烃演化尚未有系统的认识。本次研究在柴北缘西段腹部地区钻井、地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Petro Mod盆地模拟软件,根据EASY%Ro模型,恢复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不同生烃凹陷的差异热演化特征,为柴北缘西段腹部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凹陷经历了早期的断陷阶段和长达十几个百万年的抬升剥蚀,与热
近年吉林王府断陷沙河子组致密储层中试气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的前景。但目前岩性识别、储集空间类型划分、孔隙结构及储层评价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文以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及薄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储层岩性、电性、物性、含气性、脆性及烃源岩特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对储层质量参数展开深入研究,最终建立适合本地区储层质量评价的方法。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薄片资料,使用贝叶斯方法识别研究区岩性。
目前,我国常见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患者身体内外部各种病因导致,最为普遍的一种致病原因就是肺癌导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由于上腔静脉阻塞会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对患者的身体的内部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本文将针对肺癌导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的具体特
期刊
圈闭有效性评价一直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现有的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如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专家打分等,但这些方法都依赖于地质人员的经验。本文将圈闭有效性评价问题转变为深度学习中的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智能化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选取胜利油田罗家地区作为实验工区,对罗家地区主要的两类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地层不整合体圈闭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两类圈闭的评价体系,对
柴达木盆地为典型高原咸化湖盆,其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一套厚层湖相碳酸盐岩地层,通过勘探评价,已发现多个高产油田。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本论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研究对象,依据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压汞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环境
石南中段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四周为石臼坨凸起、427构造带、渤中主凹及428构造带,是油气由渤中凹陷向石臼坨凸起运移的过渡地区,该地区油气显示丰富且勘探潜力较大,这与新生代以来发育的丰富断裂系统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基于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石南中段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输导能力,探讨了研究区内断裂对油气运移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断层在剖面上主要呈铲式或坡坪式形态,中小规模断层则以板式及
沉积盆地的盐岩是最优质的盖层,其下埋藏了世界上80%~90%的油气资源,不仅是世界石油行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我国深层盐下油气资源丰富,复合盐膏层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第三系、石炭系和寒武系,以盐岩、石膏、泥岩为主。据统计,在我国新疆地区,近50%的套管损坏发生在复合盐膏层界面位置,这与传统的复合盐膏层套管设计与防护理论有重大出入。因此,针对复合盐膏层界面套管损坏的工程需求与技术
基岩油气藏是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陈家庄凸起西段发现了中大型的基岩油气藏,基岩储层是济阳坳陷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前人对基岩风化壳的形成和演化缺少动态过程分析,对基岩储层改造和保存缺乏研究,现有的基岩储层地质分布模式在工区内难以应用,造成基岩风化壳储层分布预测十分困难。本文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露头分析,结合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开展基岩储层结构特征、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