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疾病负担严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胃癌监测是胃癌防控的首要步骤和重要基础,对胃癌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对有效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尚未针对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开展特异性的监测工作,本研究本着兼顾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原则,探讨适用于我国人群的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为识别胃癌高危人群、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法,收集、整理现有胃癌危险因素相关中英文文献,梳理出影响我国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作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基本因素。对于异质性较好的原始文献采用定量系统评价方法,即Meta分析法探究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的OR值;对于异质性较差的原始文献采用定性系统评价法提供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OR值的范围,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法得到的危险因素OR值或OR值范围,作为该危险因素纳入胃癌危险因素监测重要性的衡量依据。然后,采用Delphi法,依据权威专家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危险因素纳入监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判断。综合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因素,确立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国内外自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表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关于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共检索到文献5439篇,其中中文文献5075篇、英文文献364篇。另外手动追溯文章13篇。剔除重复、内容不符、数据无法利用、重复发表、综述类、研究人群不符、质量评分较低的文献后,共纳入中英文文献71篇。根据纳入的71篇文献共归纳出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理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6个类别,共54个因素,作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内容框架。各危险因素的OR值及OR值范围作为该因素纳入监测重要性的衡量依据。采用Delphi法,对邀请到的相关领域共20名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54个因素纳入监测的必要性、可行性开展评价。共开展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E1为86.96%,专家权威系数Cr1为0.781,对必要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50(P<0.001),对可行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388(P<0.001);第二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E2为90%,专家权威系数Cr2为0.891,对必要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9(P<0.001),对可行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45(P<0.001)。对满足“必要性”、“可行性”评分的加权均值均小于2.5分,变异系数均大于0.5,满分比均小于20%的因素予以剔除。结合专家开放性意见,最终确定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药物因素5个类别,共33个因素纳入胃癌监测。结论: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法和Delphi法构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结合多阶段专家咨询和开放性专家意见,兼顾纳入监测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基本确立了包括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药物因素5个类别,每类别分别有25个、2个、3个、2个、1个,共33个监测因素的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为解决我国紧迫的恶性肿瘤防控问题、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