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高效环境经济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生态补偿的具体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补偿内容的界定方面仍存在缺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我国一些生态环境重要地区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人力、资金、机会成本等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挫伤了当地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造成当地财政负担加重,是我国生态环境重要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区尤为严重。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资源保护重要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当地居民为保护区的建立让渡部分生活空间,让渡部分利益,而未得到应有的补偿或是得到的补偿偏低。这也更加突显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概念的界定、生态补偿内容及类型、生态补偿方式和生态补偿的标准进行梳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概括。其次,本文选取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结合保护区资源现状、社会经济情况、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生态补偿的意义。通过借鉴相关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案例经验,结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目前采取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评估的基础上,基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作为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上限,基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足迹和保护区规划面积的计算作为保护区生态补偿下限,并结合对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的意愿和建议的调研,最终确定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最后,通过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以期为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供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