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经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后,术后给予耳穴压丸法辅助康复治疗;通过与非耳穴治疗组的比较,我们可以分析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耳穴压丸法在PLIF术后辅助快速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满足筛选标准90例因患有LDH行PLIF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基础镇痛和相同的康复疗法,治疗组加用耳穴压丸法,对照组加用假耳穴疗法,空白组对耳部无任何操作,术后采用VAS评分来评估疼痛程度,记录术后指定时间点的静息和活动(直腿抬高)VAS疼痛评分;用舒适评分(BCS)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记录术后指定时间点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每位患者术后第1、2、3天的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量和3日内的总按压次数以及距第一次加用PCA的时间段;记录术后一周加用的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剂量;记录术后指定时间点患者自主直腿抬高的角度;术后记录下腰痛ODI评分,记录时间为术后一周、术后两周、术后一月;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一周内在非耳针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皮肤瘙痒的例数。 结果:术后12、24、48h和第5、6天在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6、72h和第4天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三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12、24、48、72h和术后第4、5、6天活动时VAS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12、24、48h和第5、6天的BCS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6、72h和第4天三组BC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2、3天的PCA药物使用量和PCA总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试验组术后距第一次使用PCA的时间较对照组和空白组要晚(P<0.05);术后24、48、72h和术后第4、5、6天患者平卧位自主直腿抬高的角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第一周下腰痛ODI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无差异(P>0.05),术后术后两周、术后一月关于下腰痛ODI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一周试验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和空白组检测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 结论:患有LDH的病人行PLIF治疗后,应用耳穴压丸法,可明显降低VAS和提高BCS评分,可延缓PCA的第一次用药时间段以及使用频率,有效的提高下肢自主直腿抬高的角度,可明显降低近期下腰痛ODI评分,同时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因此,耳穴压丸法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可用于PLIF术后辅助快速康复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