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混输泵叶顶间隙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液两相混输泵叶顶间隙内的流动对泵的水力性能而言至关重要,较小的间隙能够改善泵的性能,而间隙过大容易导致泵性能下降、压力脉动增强、振动加剧,甚至影响其运行稳定性,因此开展气液两相混输泵叶顶间隙内部流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转速n为3500r/min、流量Q为36.6m3/h的气液两相三级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叶片宽度,得到了四种叶顶间隙方案:0mm、0.5mm、1.0mm、1.5mm,利用ANSYS-CFX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研究了第二级叶轮在各含气率条件下,不同叶顶间隙下混输泵的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1)叶顶间隙越大,压升和效率越小,随着含气率的上升,两者下降得更明显,在含气率为15%的条件下,叶顶间隙为1.5mm时,压升和效率分别下降了8%和3%。(2)TIP0(间隙为0mm)叶轮流线分布较为均匀,叶轮进口和出口处流速较高(约为15m/s)且流线密集,其中压力面流线较为密集,吸力面流线较为稀疏,但吸力面流速较高(8~14m/s);当叶顶间隙增大时,流场变得紊乱,并在叶顶间隙处出现了高速的间隙射流现象,间隙处流速高达15m/s以上,间隙越大,高流速的距离越长,射流的面积越大,流道中流速变低,且吸力面的流线变得更稀疏,压力面流线更加聚集,出口高流速区域越小;随着含气率的增加,TIP0的流线更加紊乱,且间隙射流现象越明显,范围更广,特别是叶片尾缘;与此同时,叶轮流道流速降低,尤其在出口处,流线变得稀疏,而且高流速区域的面积减小。(3)在TIP0中,含气率在0~10%时,压力面的前中段存在一个低速区,这是因为在TIP0中,前段叶片阻隔,导致液体分离,流动紊乱,速度较低;但随着含气率增大,在含气率为15~20%时,大低速区逐渐往吸力面移动,整个流道不断降低;开式叶轮中的低速区则往压力面移动,并占据了压力面的前中段,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低速区的范围逐渐缩小,但整个流道的流速降低。(4)对于TIP0,含气率变化幅度是最大的,进口处的含气率为出口处的2倍以上,而开式叶轮变化较为平稳,且随着间隙的增大,变化幅度越小。叶顶间隙的增大,会致使气体往出口处发展,吸力面的位置是气体集中的地方;随含气率的进一步增大,气体聚集越明显,并使得出口含气率越大,而出口处的气体会限制泵与液体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导致泵的压升大大下降,严重时会恶化泵的性能。(5)监测点压力系数在进口处较小,进口至出口方向,压力逐渐升高,并在出口处达到最大,且在进口处压力变化较小,越靠近出口压力变化越大,这是由于叶轮进口处由于气体堵塞、回流等,流动损失较大,因此此处压力较低,变化较小。在15%含气率条件下,第二级叶轮中9个监测点压力脉动变化的趋势均上是相同的,但叶片数为4,而大部分监测点的主导频率均为408.31Hz,是旋转频率的7倍,这是因为动静干涉所导致的,因此影响到了主导频率。
其他文献
二氧化钒(VO2)是相变材料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种,不仅是因为其优异的相转变特性,更重要的是VO2的金属-绝缘体相转变温度(68℃)最接近室温,并且可以通过尺寸控制、掺杂、复合等途径改变其相变温度,在温控包装和防伪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构筑VO2复合结构,可以有效提高VO2的光学性能。VO2/SiO2由于其粒径可控、多功能性和高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稳定性高、光
麦秸秆是我国十分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将其用于制备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高值化利用方式,而对麦秸秆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探究与改性增强有助于扩大其应用范围,在植物纤维循环与资源化利用、绿色环保及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麦秸秆纤维(WSF)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与立式注塑工艺制备WSF/HDPE复合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目数WSF的纤维形态、化学结构、结
将聚合物与生物质结合形成杂化物或偶联物是有机/有机系统的创新,在传感器、医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前景。聚吡咯因具有较高的电导率、环境稳定性好、易于合成、高热稳定性和无毒性等特点,在诸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聚吡咯薄膜因缺乏粘附性且脆性大很难将其应用到柔性电子传感器件上。同时,聚吡咯沉淀不太稳定的粘附性阻碍其被更好地利用起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将具有类淀粉样组装结构的蛋白质聚集体与聚吡
近年来,微结构表面润湿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构筑表面微观结构可增强表面润湿性,形成超疏水、超亲水表面,因此,在生活、医药、微生物研究以及微机电系统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微结构表面的流固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对表面制备的精度及其微结构间的浸润观测手段要求十分严苛,实验条件往往难以准确观测其表面的浸润效应,因此,借助数值计算方法对流体浸润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格子Boltzmann方法是通过
ZTA(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高铬铸铁复合材料作为大型工况设备中立式磨机、反击式破碎机的磨辊、板锤等耐磨件被广泛应用。由于陶瓷相和金属相的理化性能差异过大,二者润湿性特别差,因此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非常弱,在外力作用下,界面处极易产生裂纹而发生断裂失效。故本文通过向Al2O3及ZrO2陶瓷粉体中掺杂合金元素Ti、Ni,来改善高温下固/液界面的润湿性、结合强度与元素扩散效果,为ZTA陶瓷/高铬铸
孤立波作为一种良好的信息载体,在无损检测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一维颗粒链中的高度非线性孤立波与损伤复合材料板的耦合作用,探究损伤复合材料板的特征参数对回弹孤立波的影响,通过分析孤立波在待测结构表面的反射特性以达到无损检测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颗粒链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耦合作用:基于Hertz接触定律得到相邻颗粒之间接触力和压缩量的关系,利用经典牛顿定律推导得到了一维均质颗粒链
在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华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各种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因此带来的消防隐患问题也日渐突出。超高层建筑受其建筑特点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后果极其严重。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灭火难点,本文结合机械臂良好的运动性能,进行了超高层建筑智能灭火救援系统设计,及其数字动画展示研究,以期对超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超高层建筑智能灭
本文利用40 μm的AZ91D合金雾化球形粉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通过高能球磨、往复挤压和正挤压工艺制备了 xSW-CNTs/AZ91D(x=0wt%、0.5wt%、1.0wt%、1.5wt%)复合材料丝材,研究了 SW-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丝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和摩擦磨损机制。利用该丝材通过电弧增材制造技术(Wire arc additive manufa
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GNP)由于具有超高强度和优异的导热、导电性等特性,在与铜(Cu)及其合金复合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Copper Matrix Composites,CMCs)不仅有望能够保持Cu基体的导电性,同时能够实现GNP和Cu的协同强化作用,从而满足电子工业领域对高强高导材料的性能要求。然而,如何促进GNP的分散以及改善GNP与Cu之间的润湿性是目前
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电磁波,不仅影响了设备的运行,而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轻量化且高性能的微波吸波材料对于控制电磁污染和保护人体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种典型的新型二维材料,Ti3C2Tx MXene独特的层状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天然缺陷和表面官能团使其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微波吸收材料,但其单介电损耗机制和窄吸收带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