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以来话剧创作和译介的美国形象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关注新时期以来剧作家们对美国这个“他者”形象的想象和建构,并对译介到中国的当代美国话剧进行归类梳理,对译者选择这些话剧的原因以及话剧中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变化进行探究。当代形象学研究在注重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互动关系时,更加侧重于形象创造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强调要从文本中走出来,注重对创造了这个形象的文化体系的研究,特别注重研究社会对某一异国形象的集体阐释。从形象学的角度切入来研究话剧中的美国形象,不仅可以从一个独特视角来解读中国当代的话剧文学,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还能挖掘出剧作家个人所属文化身份背后的思想情感碰撞,以及这些形象背后隐藏文化和现实意义,进而强化我们对自身主体的认识。  在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美国人和美国较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话剧中。究其原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世界的影响可以从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来看,内心世界的影响则来源于剧作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对于国家贫弱而产生的一种深沉的救亡意识,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坚守。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金钱、财富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剧作家对于美国形象的构建呈现出比较矛盾的态度,塑造了关于“金钱”美国的双重想象——即在冰冷的金钱关系构筑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物质富足、文化先进、精神自由的梦想之地。  除了中国剧作家的原创作品,中国话剧舞台上还大量搬演了美国的话剧作品,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戏剧数量最多。对新时期以来中国译者更多选择译介美国话剧的原因以及这些话剧反映出来的译者主体性和当代中国的文化社会语境特点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任何对他者的观照都是为了更好地反思自我,通过对美国当代话剧的中译本的考察,是为了在参照中回归对我们自身的认识,是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自我,并使我们的文化得到更新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刘熙载赞韩愈散文“实集八代之成”,两位不同时代的人都给予韩愈很高的评价。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对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弊端,严重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忽视数学教
期刊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和自然法则。方言和标准语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长期共存并用必然会
本文以刘禹锡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用典分析的方法,细致考察刘禹锡诗歌中的取典倾向、用典方法和用典特色,试图从诗歌用典这个特殊角度对刘禹锡及其诗歌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交互动词”是指语义上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同时参与活动才能实现或实施的动词。鉴别交互动词的依据是动词的语义基础,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句法和语用功能特征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