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混合式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其普及率不断提高,也越发受到重视。通过将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混合式课堂不仅使得教学者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灵活地的组织课堂,也有助于学习者在课堂中更高效全面地进行更有价值的知识拓展,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成效。然而混合式课堂作为一个新兴形式,其具体设计和组织、实践课堂等方面尚不成熟,学界对其研究也相对欠缺。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影响混合式课堂的主要因素,以发现其最佳组织形式,从而对混合式教学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以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讨论模式、课程讨论时长配比、班级规模大小、高校个体差异等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上列因素对学习者学习绩效与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方面,则采用深度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对象为2017学年及2018学年在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四所参与混合式课堂的高校教学者与学习者最终形成有效研究数据包括学生问卷889份和28位教学者访谈。最后使用回归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提出五个影响因素对课堂满意度与讨论满意度有所影响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发现班级规模、讨论时长、各高校个体差异对于课堂满意度与讨论满意度皆存在显著影响。从班级规模与讨论时长等影响因素发现,其因素会直接影响教学满意度中师生群体互动与师生人际关系等维度。本研究也根据数据结果,归纳出混合式课堂班级规模最佳形式为中班规模(30-100人),而课堂讨论时长则是以30%-50%课堂时间最具学习效果。其次,通过进行教学者访谈案例分析,本文得出其核心类属为教学成效,而支援类属为教学模式与师生互动形式。因此,为提升混合式课堂满意度与课堂讨论质量,应将学习者影响因素与教学者的核心类属进行调和,以提高混合式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成效。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回答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高校德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内涵和作用,努探索立德树人在高校中的实现途径,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努力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德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98-02 
肝脏是哺乳动物体内质量最大的内脏器官,其中分布着高密度的血管和胆管。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过程中都涉及到肝内血管和胆管的解剖学位置及循环方向,因此探究肝内脉管系统的基本形态、实现其三维重建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T成像技术即为探究血管形态和结构常用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肝脏血管图像,本文采用实验室自主搭建的微型CT成像系统,以C57BL/6白化小鼠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小动
鸡尿酸盐沉积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及肾机能减退,继而引发尿酸排泄受阻,形成尿酸中毒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中草药在我国的应用
提出了刚性企业、弹性企业、最大容忍损失及临界破产概率4个概念,据此给出了破产概率另一种解法.同时用数学的方法找到了破产的原因,并得到在有限时间内企业必破产、企业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