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MnNiMoDR压力容器用钢生产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7MnNiMoDR为低温压力容器用钢,具有低焊接裂纹敏感性,广泛用于制造石油、天然气、乙烯和丙烯球罐等。目前该钢种在实际生产中存在拉伸强度和低温冲击韧性不稳定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钢种的生产及推广应用。本文针对07MnNiMoDR钢种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化学成分设计与优化入手,在其生产工艺、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实验研究,最终获得了具有优异强韧性匹配的07MnNiMoDR钢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JMatPro热力学软件模拟了 07MnNiMoDR钢种各温度下平衡态析出相,分析了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变化对析出相和钢板淬透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07MnNiMoDR 钢中的主要析出相有 M(C,N)、M23C6、M7C3、M2(C,N)和 GPHASE 相。降低C含量,钢板的强度由添加Nb、V和Ti等微合金元素的析出强化和轧制时的细晶强化来保证。Mn和Mo元素可显著提高钢板的淬透性,促进粒状贝氏体转变;而Ni主要固溶在基体中起细化晶粒作用。(2)利用热膨胀相变仪绘制了 07MnNiMoDR钢的静态和动态CCT曲线,研究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和过冷奥氏体预变形对实验钢相变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为2~10℃/s时可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过冷奥氏体冷却前施加50%变形量,冷却速率为2~50℃/s时可获得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织。对过冷奥氏体在800~900℃之间施加预变形可以增加奥氏体临界冷却速率,提高铁素体和贝氏体的相变开始温度,扩大组织转变温度区间,诱导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使实验钢很容易获得贝氏体组织。(3)利用单道次热模拟压缩实验绘制了 07MnNiMoDR钢的流变应力曲线,研究了试验钢在不同的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量下的热变形行为,并分析了不同变形条件对实验钢动态再结晶和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实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和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变形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小以及变形量越大时,实验钢越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1050~1100℃变形时,奥氏体晶粒尺寸最小。当变形温度较低时,奥氏体发生不完全动态再结晶,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奥氏体晶粒变粗大。当变形温度较高时,奥氏体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随着应变速率和变形量的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计算得到低碳低合金压力容器用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559.4 kJ/mol。(4)确定了实验钢的现场轧制工艺参数。连铸板坯在炉温度可以设定为1200℃,一阶段开轧温度1100℃,空冷待温;二阶段开轧温度850℃,终轧温度810℃,轧后水冷,返红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然后空冷至室温。(5)研究了回火工艺对实验钢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强度逐渐下降,冲击韧性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的强度逐渐降低,低温韧性逐渐升高。07MnNiMoDR钢在高温回火时,显微组织主要发生M-A岛分解,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束合并粗化,碳化物向晶界处偏聚长大现象。最终获得07MnNiMoDR钢板的抗拉强度可达670 MPa,屈服强度610 MPa,-50℃的低温冲击功325 J,满足用户对该钢种性能指标要求。
其他文献
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PB)及普鲁士蓝类似物(Prussian blue analogues,PBAs)是最常用的电极修饰材料,由其修饰的电极已应用于构建临床、环境和食品分析用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PB及PBAs的材料来源广、制备过程简单和电催化性能优异等特点,可作为玻碳电极(GCE)理想的修饰材料,构建的PB/GCE或PBAs/GCE可以用于电化学检测生物小分子。随着材料合成方法的
近年来,汽车、机械、轻工等行业发展迅速,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各企业对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热轧酸洗板以其低成本、高精度和表面光洁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但是,正是由于其较高的表面质量要求,热轧酸洗板的生产相对常规热轧生产要困难。氧化铁皮压入带钢、山水画、过酸洗等缺陷制约着国内热轧酸洗板的高效生产。尤其对于薄规格高强热轧酸洗板的生产,表面麻点缺陷严重影响了酸洗板的使用。目前,国内各
随着材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运而生,这些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医疗、化工等领域,但是传统加工方法在实际加工新材料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等问题越来越显著。因此,本文引入了球头铣刀和螺旋铣孔技术对典型新型难加工材料钛合金进行制孔加工,并对加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螺旋铣孔工艺特点和运动学原理,搭建了球头铣刀钛合金螺旋铣孔试验平台,开展了切削参数全因子试验研究。在进行试验
铝合金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鼓风机叶轮、汽车气缸等加工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铣削加工过程中的颤振问题严重制约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对于铣削过程的诊断方法的研究颇具意义。此外,如何实现多种约束条件下多目标参数优化问题也是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以上铝合金铣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本文建立了球头铣刀铣削力模型,基于完全离散法的二自由度铣削动力学模型和SCA多目标参数优化模型,探究了铣削力信号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具有比重量轻、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可设计性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容易出现制造缺陷,且其服役环境复杂,可能长期处于高温、高压、高幅振动、腐蚀、冲击等恶劣工况下,因此容易产生纤维断裂、基体裂纹、脱粘、疲劳、分层损伤等。而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检测难点是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碳纤维的导电性、声衰减严重以及许多损伤常常发生在表面之下,使其在无
超声辅助车削加工是一种在刀具上附加高频振动从而改变切削机理提升工件加工质量降低切削力的特种加工技术,伴随着超声辅助车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超声辅助车削加工已经由传统的一维超声辅助车削,发展出了二维椭圆超声辅助车削以及三维超声辅助车削加工技术,高维度的超声辅助车削加工技术是该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本文为了探究三维超声辅助车削加工技术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二驱动三维椭圆超声辅助车削加工装置,对三维椭圆超声辅
随着中国近几十年来对塑料工业不断的重视,使其具有专业化资质的模具加工制造厂大量出现,塑料制品普遍得到了人们的使用,人们对塑料模具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传统工艺生产的S136耐腐蚀塑料模具钢存在大型铸锭组织不均匀、合金元素偏析、碳化物大量析出及偏聚等问题,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性能,已经满足不了现如今模具行业朝精品化大型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生产高品质塑料模具钢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是当今塑料模
目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熔盐电解法,而氟盐电解质中稀土氧化物的浓度是维持电解正常生产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电解质中氧化物不断地被消耗,需要连续加料加以补充,导致其在电解质中的浓度处于动态变化中,而氧化物浓度的变化波动直接影响到电解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因此,本论文进行了电解质中氧化物浓度的实时精准测量研究,以实现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电解生产过程中氧化物的精准下料和生产的自
与其它增材制造技术相比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因具有成形件致密度高、可加工形状复杂的零部件等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增材制造技术,在金属材料增材制造领域备受瞩目。Inconel 718(IN718)是一种析出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各种合金元素的共同作用使其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抗氧化性、优异的抗疲劳性能以及抗蠕变性能。然而,采用SLM技术成形的I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3C、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变形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高强度稀土镁合金的成本较高,实际应用受限。因此如何开发出力学性能优异的非稀土掺杂变形镁合金,成为其大规模工业化使用的前提。本文基于Mg-Al-Ca系变形镁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工艺优化,以期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变形镁合金;并借助光学显微分析(OM)、扫描电镜(SEM)、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