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服饰的翻译——以《中国服饰》为例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文化热的掀起,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热衷于对中国文化的探讨。翻译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之一。中国传统服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衣着这方面特别的重视。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服饰文化,因此服饰翻译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中国服饰》属于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介绍性书籍,它全面的讲述了各个朝代的服饰特征、款式、材料以及服饰背后的内涵。同时此书被外交部收入到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丛书,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独特文化,同时以文化软实力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根据目的论运用于各种性质文本总结出经验:目的论指导非文学性文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能为《中国服饰》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再由于《中国服饰》属于介绍性文本(非文学性文本)具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即传播中国服饰文化,与目的论所倡导的三原则非常的吻合。因此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张雷、于红的合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目的论属于德国功能理论学派理论,它认为翻译活动就像人的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该理论包括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在翻译过程中,就目的原则而言,为了将中国文化精华部分传播出去,译者采用了替代法等来达到目的。为了连贯原则,译者采用了多种方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习惯,例如词类转换,注释等。而为了实现忠实原则,译者采用了音译、图片等方法来保留中国文化。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在翻译策略采用上有其自己的考量。译者的译文实现了其预定目的:为译入语社会注入新的文化信息即传播宣扬中国服饰文化,为译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扫除障碍。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中国服饰》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对以后相关服饰的翻译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今仍是热点。而在对外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则是贸易合同的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受各成员国法律保护和管辖,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