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肺间质改变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表现、病理基础以及治疗转归。材料与方法:搜集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45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其中男39例,女6例,发病年龄24~55岁,平均34岁,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中和疗程结束时HRCT动态变化,其中2例经皮肺穿刺或支气管镜活检取得病理对照研究。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痰结核菌涂片检查阳性27例(60.0%),涂片阴性但培养阳性8例(17.8%),另外10例中经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2例,其余经临床排除其他原因并治疗有效证实。所有病例均进行规范抗结核治疗观察。化疗方案为2HREZ/4HR。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以2~3个月强化治疗期末和治疗前、6个月治疗期末与治疗前分别配对进行组间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间质改变为主活动性肺结核好发于青年男性。以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多见,并沿支气管树节段分布或小叶分布为特征,HRCT间质异常改变包括:小叶内间质异常45例(100.0%),小叶间隔及胸膜下间质增厚20例(44.4%)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30例(66.7%)。重要伴随征象包括:病变边缘树芽征34例(75.6%)、微结节影45例(100.0%),小片实变影30例(66.7%),空洞33例(73.3%)。经抗结核治疗后发现强化期末小叶内间质病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疗程结束时有大部分吸收有显著性差异(P<0.01)。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小叶间质内为干酪性结节及肺泡间质轻度纤维增生改变。结论:活动性肺结核间质改变以小叶内间质异常为特征。小叶内细网织线和散在边缘树芽征为主要HRCT表现形式。小叶间质内干酪性结节形成和纤维增生是其病理学基础,也是其动态观察吸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研究45例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活动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及部分病例穿刺活检病理对照,得出以下结论:1、小叶内间质异常改变是肺结核间质性改变的主要影像特点。以小叶内放射状细网织线影、伴有病灶前沿树芽征为主要HRCT表现,病变易合并干酪样坏死实变及空洞形成。2、气道播散、小叶间质内弥漫细小的结核肉芽肿和干酪坏死结节以及轻度间质纤维化等因素是小叶内间质异常HRCT表现的主要病理基础。3、以间质性改变为主的活动性肺结核病变抗结核治疗吸收较缓慢,一般在6个月疗程结束方可大部分吸收,因此应坚持规范化治疗。4、HRCT技术是诊断和评价肺间质改变为主的活动性肺结核治疗转归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