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graphy,MSCT)已经广泛用于胸部疾病诊断,但由于中央气道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且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次研究通过分析中央气道肿瘤在MSCT横断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上的显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在中央气道原发肿瘤的病变发现、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搜集36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气道原发肿瘤的一般临床资料及MSCT和各种后处理图像,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34-88岁,病例共含有恶性肿瘤27例:鳞癌10例、腺癌2例、腺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5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类癌2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纤维肉瘤1例、肉瘤样癌1例,良性肿瘤9例:错构瘤5例、脂肪瘤2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1例;在使用MSCT扫描后,获取薄层图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使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CT下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 virtual bronchoscopy,CTVB)技术勾勒病变部位、肿块形态、密度、累及范围、有无继发远端肺组织阻塞性改变并记录。本组研究分良性肿瘤组及恶性肿瘤组,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进行资料录入、整理,随后就患者发病年龄、形态、长度、有无脂肪密度、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显著性意义。 结果: 1.在MSCT原始图像及MPR、VB图像上均发现病变。 2.患者发病年龄、中央气道病变的形态、长度、管壁增厚与否及形态、成熟脂肪密度对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价值,良性肿瘤者均为淋巴结转移。 3.中央气道良恶性肿瘤强化特征差异不显著,但是明显强化这一特征对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类癌有一定提示意义。 4.管腔狭窄程度及有无阻塞改变在中央气道良恶性肿瘤中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MSCT横断位图像、MPR图像、VR图像、CTVB图像结合可以准确发现中央气道肿瘤、描述病灶边界、形态、密度、强化特征及继发改变。 2.中央气道良恶性肿瘤在发病年龄上有一定差异,一般良性病变患者相对较年轻;病变长度对判断中央气道肿瘤良恶性上有一定意义,一般良性肿瘤病灶较局限,恶性肿瘤病灶较广泛;病灶内含有脂肪密度对错构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3.中央气道良性原发病灶多表现为腔内结节,恶性原发肿瘤病灶多广泛累及气管壁。 4.中央气道良恶性肿瘤所致肺阻塞、强化特征无显著差异,良性中央气道肿瘤无淋巴结转移。 5.MSCT对中央气道鳞癌与腺样囊性癌诊断鉴别上有积极意义。 6.MSCT增强检查对诊断中央气道类癌有一定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