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勒克盆地是伊犁盆地中的一个山间盆地,北部为博罗科努山,南部为阿吾拉勒山,近东西向展布,喀什河自东向西贯穿其中。盆地现今地貌形态的形成是伴随伊犁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而生成、发展的。本文对尼勒克盆地所处区域的大地构造、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地壳厚度特征作了简要叙述。根据尼勒克盆地平面地质图和TM影像图对盆地内断裂、褶皱总体特征进行了简单归纳。
分别对尼勒克盆地北缘断裂带F1和南缘断裂带F2展布情况、断层标志及活动性作了描述;尼勒克盆地褶皱构造包括背斜、向斜、复式向斜、复式背斜以及单斜多种样式,根据地质剖面,对尼勒克盆地南、北部褶皱构造的轴向、两翼产状及其在新构造运动期间表现情况等作了分析;根据盆地南、北部的断裂和褶皱的活动情况,分别对盆地南、北部构造活动进行了阶段划分。
根据对两个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分析,发现盆地东西部活动强度存在差异,无论从海拔高度,还是从阶地变化趋势角度分析,盆地东部抬升幅度比西部大,反映了东部抬升速率大于西部;从阶地和活动速率两方面对尼勒克盆地北缘断裂带F1和南缘断裂带F2活动性进行了对比,断裂带F1活动性比F2强,两断裂共同作用控制了尼勒克盆地南北边界,尼勒克盆地为典型的断裂控制型盆地;将盆地北部褶皱与盆地南部褶皱进行总体对比,发现北部褶皱比南部褶皱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构造活动表现明显。
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是尼勒克盆地有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是天山内少有的特大地震,首先对此次地震烈度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并简要分析,重新确定了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43°45′,东经83°34′。然后从重新确定的宏观震中和现代地震活动两方面考虑对喀什河断裂带的分段性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原来的中、东两段合并,将全长500km以上的喀什河断裂带整体以博尔博松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对1812年尼勒克地震在地表形成的地震断层带分布特征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地震断层走向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讨论了地表地震断层分布特征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和发震构造性质的密切关系。
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尼勒克盆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提出论文中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