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勒克盆地是伊犁盆地中的一个山间盆地,北部为博罗科努山,南部为阿吾拉勒山,近东西向展布,喀什河自东向西贯穿其中。盆地现今地貌形态的形成是伴随伊犁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而生成、发展的。本文对尼勒克盆地所处区域的大地构造、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地壳厚度特征作了简要叙述。根据尼勒克盆地平面地质图和TM影像图对盆地内断裂、褶皱总体特征进行了简单归纳。   分别对尼勒克盆地北缘断裂带F1和南缘断裂带F2展布情况、断层标志及活动性作了描述;尼勒克盆地褶皱构造包括背斜、向斜、复式向斜、复式背斜以及单斜多种样式,根据地质剖面,对尼勒克盆地南、北部褶皱构造的轴向、两翼产状及其在新构造运动期间表现情况等作了分析;根据盆地南、北部的断裂和褶皱的活动情况,分别对盆地南、北部构造活动进行了阶段划分。   根据对两个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分析,发现盆地东西部活动强度存在差异,无论从海拔高度,还是从阶地变化趋势角度分析,盆地东部抬升幅度比西部大,反映了东部抬升速率大于西部;从阶地和活动速率两方面对尼勒克盆地北缘断裂带F1和南缘断裂带F2活动性进行了对比,断裂带F1活动性比F2强,两断裂共同作用控制了尼勒克盆地南北边界,尼勒克盆地为典型的断裂控制型盆地;将盆地北部褶皱与盆地南部褶皱进行总体对比,发现北部褶皱比南部褶皱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构造活动表现明显。   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是尼勒克盆地有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是天山内少有的特大地震,首先对此次地震烈度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并简要分析,重新确定了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43°45′,东经83°34′。然后从重新确定的宏观震中和现代地震活动两方面考虑对喀什河断裂带的分段性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原来的中、东两段合并,将全长500km以上的喀什河断裂带整体以博尔博松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对1812年尼勒克地震在地表形成的地震断层带分布特征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地震断层走向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讨论了地表地震断层分布特征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和发震构造性质的密切关系。   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尼勒克盆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提出论文中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其他文献
河北省军屯金矿位于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三家村北,是已探明的中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冀东幔枝构造核部残留拆离滑脱层-侏罗纪上叠断陷盆地成矿亚区冷口盆地南端(冷口断裂
当下我们面临着振兴民族设计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回到民族文化中,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的审美思想,从中寻找出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造物特色。本文从设计审美
黄铜矿自形晶发现于杏树台矿区,其位于内邱县獐么乡里头沟—杏树台和侯家庄乡满开峪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赞皇隆起的南部。矿区主要出露新太古界赞皇群石家栏组,变质岩系总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是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中生代发育艾卡断裂、红车断裂、南安-南玛断裂,形成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车排子凸起弧形断块。弧形断块
英旺油田延长组油层勘探开发历程近30年,只在最近几年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探明观亭、庙湾两个富油区域,控制含油面积约40km2,控制地质储量约1600万吨,已钻井近400口,
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我在陕西省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村对西梁群金丝猴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该群在投食期间分为投食群和非投食群两部分活动,常年活动于的西梁海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