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作为指导,运用结构化理论中提出的从关系分析结构和行动的视角,对作为媒介仪式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进行研究,试图能够化解或者说是超越在结构功能主义下对明确属于社会行动者的特征把握不熟练和在解释学视阈下过于强调社会行动者的使动性而不能恰当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各种活动起到的约束作用。本文将依次阐释晚会节目既有结构中存在的对观众的制约性力量的具体表现,以及说明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观众所具有的个体的理性行动、自我理解和意向性等这些微观的特性,最后从规则和资源两个方面入手剖析结构和观众双方有限的创造性和制约性。 一方面,央视春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十五届,业已形成一套高度组织化和模式化的结构体系,它的组织者是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视春晚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和发挥影响力的场所。因此节目中任何的微小创新的形式都不是随便就能决定的,而要经过上级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具体来说这种审查把控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直接管控节目创新、编排和审查以及晚会参与者,第二个层面表现在通过选择晚会主题、节目名称、节目编排以及对象征性符号的使用而间接处理上。另一方面,从观众的立场出发,他们/她们是拥有不同社会背景、信仰、欲望、态度的社会成员,观众不是简单地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应该说观众的有意图的行动和社会实践都经历了动机激发、理性化、行动的反思性监控这三个层次,是这三个过程复合的结果。在第三、第四章从两条线路出发分别思考了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之后,第五章中主要考察结构和能动之间互动的关系和改变的过程,分析作为行动者的观众是如何利用一系列的规则和资源创造出新的结构,说明结构和能动之间动态的交织过程。在社会实践中,结构既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也是社会互动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