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同免疫状态小鼠初步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利用免疫活性小鼠研究发现特异性免疫在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 FK)发病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免疫缺陷小鼠进一步探讨免疫反应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选用6-8周龄的正常Balb/c鼠和具有相同遗传背景及相同周龄的裸鼠(T细胞缺陷),SCID鼠(T、B细胞缺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注射方法分别注射1.0μ1浓度为1×108CFU/ml的白色念珠菌孢子或烟曲霉菌孢子诱导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或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在感染后裂隙灯连续观察小鼠角膜临床特征变化,根据角膜病变深度、病灶范围、及表面规则性进行临床评分。在感染后1、3、7和14天取小鼠眼球进行病理学检测,用PAS和HE染色分别观察小鼠角膜组织中真菌菌丝的生长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用CFU计数角膜组织中活菌数量的变化;ELISA检测血浆和角膜组织匀浆液中细胞因子IL17、IFNy和IL10的变化;流式细胞分析各组小鼠脾脏中CD19+和IL10+双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Balb/c鼠和SCID鼠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发生极轻度的炎症,其感染组都发生典型的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或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两者平均疾病分数都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并且病理切片染色和CFU检测都显示在感染后1天和3天时其角膜组织中有大量真菌菌丝生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感染后14天时其角膜组织已无明显真菌生长,炎症趋向恢复。而相比于Balb/c鼠和SCID鼠发生典型的FK,同样进行真菌孢子注射的裸鼠则不发生白念菌性角膜炎或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仅表现为轻度炎症(与正常Balb/c鼠的生理盐水对照组类似),至第7天已恢复正常;并且其角膜组织活菌数在感染后第1天时已明显减少,至第5天已检测不到。Balb/c鼠和SCID鼠生理盐水对照组的皿浆和角膜匀浆液中IL17和IFN7表现为较低水平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但裸鼠感染组中IL17都有早期升高并逐渐回落的趋势,IFNy则都表现为感染中后期升高趋势。而相比于Balb/c鼠和SCID鼠的FK组,裸鼠相应FK组的血浆和角膜匀浆液中IL17和IFN7都表现为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而IL10则表现为早期较高水平的升高并逐渐回落趋势;脾脏流式检测提示IL10由CD19+细胞分泌。在Balb/c鼠FK组中IL10表现为早期较低水平的升高并逐渐回落趋势,在SCID鼠FK组中检测不到IL10。结论在不同动物诱导FK后对不同细胞因子的动态检测提示:由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产生的IL17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由B细胞分泌的IL10在抑制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由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产生的IFNγ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和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发病和转归中关键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大体类似。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中HCV-RNA含量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相关性,探讨丙肝病毒(HC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1.用
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疱疹病毒科γ亚科成员,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Burkit’s淋巴瘤(Burkitt’s lyrnphoma,BL)、何杰金病(Hodgkin’s disease,
登革病毒(DENV)是最常见的地理分布最广的,通过节肢动物(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