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的电分析与电氧化机理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eng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许多植物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削除体内过剩的超氧自由基,使DNA和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广泛的药理作用。由于槲皮素含有数目众多的电活性基团,其氧化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很不深入。本文以含有0.5mol L-1KCl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为底液,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等方法测试了槲皮素在玻碳电极(GCE)、石蜡—石墨粉末电极(PGPE)及碳纳米管修饰电极(CNTPE)三种不同结构的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结合现场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对槲皮素进行电化学检测的方法,探讨了槲皮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机理。 结果表明,槲皮素在上述三种电极表面均有较强的吸附,但吸附活性和电化学活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按GCE、PGPE、CNTPE的顺序递增。尤其在CNTPE上的CV扫描曲线峰形更为明显,各个伏安电流峰增大,并出现新的伏安峰,表明碳纳米管对槲皮素的电化学过程具有非常强的吸附和电催化作用。而PGPE电极具有很好的数据稳定性,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数据表明在2.0×10-8-4.0×10-6 mol L-1浓度范围内,槲皮素主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电极可用于槲皮素的微量检测。 循环伏安现场薄层光谱电化学测试表明,槲皮素在PGPE上的电化学氧化呈现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分子中5个羟基都表现出电化学活性,且反应过程都有质子的参与。在低电位下B环的两个供电子羟基首先发生两电子两质子参与的可逆的氧化反应,生成槲皮素邻醌。在电势扫描速度较慢时该邻醌可异构化为对醌亚甲基化物。C环C3羟基在稍高的电位发生不可逆的氧化过程,并且在后续的循环扫描过程中通过独特的产物吸附机理而成为主氧化峰。在高电位下继续发生与A环两个羟基有关的氧化反应,其可逆程度低。在电极电势的强烈作用下,槲皮素和其各种氧化产物的吸附和脱附随着电势扫描而周期性地发生。在大范围的循环电势扫描过程中最终氧化产物吸附在电极表面而阻塞了电极表面,从而阻碍了溶液中槲皮素的继续反应。实验中记录到一些有趣的伏安行为,可归属于槲皮素分子具有多个电活性基团。基于所获得的丰富的现场光谱电化学信息,文中对槲皮素各个电活性羟基的氧化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其他文献
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已经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后发优势,但这一优势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地理学科与充满规律的客观世界始终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而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文中主要以联系、发展、矛盾、人地和谐等四个观点
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创造性思维测验为研究材料,考察情绪调节策略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表达抑制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②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对个体创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在与传统式教学法实验比较中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式的教学法: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觉
我国水情测报系统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水情测报系统先后经历了短波问答式和超短波自报式系统,现已演化成了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无线技术与计算机技
上海曾经是中国品牌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货”也曾是优质品牌的代名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尽管上海的品牌发展曾遇到过挑战,但是上海追求质量和打造品牌的脚步却从
现代战争中,潜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水中的非接触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结构极易从裂纹处发生突然脆性断裂,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大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