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活动与首都区域创新绩效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ti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要注重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早日把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于转变创新机制、途径、方式,发挥首都研发资源的整合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首都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首都区域研发活动与创新绩效的深入分析,试图对如何优化R&D投资结构,加强R&D合作,促进研发资源合理配置,继而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绩效,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和建议。首先,本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首都区域R&D投入及合作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找出R&D活动制约首都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表现为:R&D投入结构不合理,呈现出典型的政府研发主体型且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的比例太小;R&D活动效率低下;产学研R&D合作程度很低。然后,分别对首都区域专利、新产品、国际论文以及技术市场交易成果为创新产出建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以1990-2006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测度了首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各自的R&D投入及合作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贡献大小及知识生产过程的性质。得出主要结论:(1)首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特别是用于新产品的研发经费支出)、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贡献很大;(2)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投入、政府对企业、政府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支持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贡献很小;(3)首都区域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贡献一般存在规模效应不变或递减的特征;(4)高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对企业的知识溢出比研究与开发机构更持久;(5)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模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规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6)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创新,但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最后,结合对R&D活动和首都区域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和知识生产函数的估计,提出了为提升首都区域创新绩效,应该从政府由研发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促进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促进高校成为研发的中坚力量,注重对基础研究的建设规划,促进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研发人员质量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向是零售业务的迅猛发展,在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中,零售业务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报告,2000~2003年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