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口问题是首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自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抑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进而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也逐步地做了相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能否到达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育意愿与决策行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如何,更加值得关注。本文拟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人实际工作,以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为调查对象,基于统计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农村育龄妇女生育观念现状,及其影响生育观念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农村生育数量减少,生育性别偏好更加重视男女性别比例均衡,生育年龄有所滞后。在首孩生育年龄上,年龄上在20到25岁年龄段较多,占比为40.74%;在二孩生育年龄方面,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生育年龄有所滞后。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在30-35岁和25-30岁两个年龄段生育第二个小孩的农户样本量比较大,比重分别为63.16%,21.05%。所以,生育二孩的年龄段集中在26岁到35岁之间。(2)不同特征家庭生育状况差异较大,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户口性质对其生育数量、生育性别比例影响较大。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生育年龄有所滞后,大专及以上的生育年龄在29岁左右。较低收入家庭和较高收入家庭二孩生育年龄相对较高,分别为33岁和34岁。生育性别比例,想要一男一女的农户样本量占了绝大多数,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教育程度越高的对生育性别偏好越小,大专及大学文化程度的一男一女性别偏好占比分别为62.5%,40%。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小孩数量呈反方向变化。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生育数量平均水平最高,为1.5人,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分别为1.14、1.23、0.93人。(3)被调查者的户口、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状况会对生育意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意愿生育小孩数量也同方向变化,大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生育意愿数量平均水平最高,为2人,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意愿生育的平均小孩数在1.8人。生育性别偏好方面,更偏好于一男一女,五个教育等级的家庭一男一女的性别偏好几乎都在40%以上。家庭收入和家庭生育数量呈正向关系,即家庭收入越高生育子女的数量可能就更多,收入为7.5万到20万收入的家庭意愿生育数量平均水平为1.7。生育政策背景对生育意愿有一定的影响。(4)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生二孩,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生育意愿数量没有超过2个,生育、抚养、教育成本较高是放弃二孩主要原因。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占41.12%,在放弃二孩的原因中,生育、抚养、教育成本较高是主要原因,此外,没有时间精力抚养、身体年龄因素也占一定比例。研究认为,首先,计划生育政策应作调整,以保障转型,避免人口突然变化。其次,敢生二孩、实现长期稳定适当的生育率,需要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下生育,从公共政策完善方面降低养育成本。最后,社会日益老龄化的当下应该要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