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轻、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情况,探讨更好的诊治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方法。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于200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8例住院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患者,详查病史资料,整理成表,并根据皮损面积分为轻、中、重三组。使用SPSS19.0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搜集48例BP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为53~96岁,平均发病年龄76.51±9.03岁,7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患者数的83.33%。男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7.81±9.05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4.75±8.926岁,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多数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3例患者发病前曾有用药史。典型皮损为红斑及外观正常皮肤基础上出现的紧张性的水疱、大疱,尼氏征多为阴性,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尼氏征为阳性,5例为可疑阳性。4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痉痒。BP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本研究中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有13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8例,合并恶性肿瘤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和褥疮患者各2例,合并哮喘及银屑病患者分别有1例。48例患者均行病理组织检查,其中42例见表皮下水疱和(或)裂隙。25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为88%。皮质类固醇的系统应用及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是治疗BP的主要方法。结论:1、BP好发于7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2、BP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皮损为红斑及外观正常皮肤基础上出现的紧张性的水疱、大疱,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诊断上应注意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相结合,以减少误诊、漏诊。3、BP患者常伴有1种或以上合并症,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居多。4、BP的治疗多选择系统及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疗法,部分轻症患者可选用雷公藤联合米诺环素及烟酰胺治疗;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的起始及最大剂量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膜受累患者的病情较重,皮质类固醇最大使用剂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