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借鉴国外经济学界彩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并针对中国彩票业实际情况,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加以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以2001年4月至2005年8月间北京、上海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乐透型、数字型和竞猜型(足球彩票)这三大种类的十几个不同品种的彩票历期销量和中奖情况,以及这一期间全国各地区各种彩票月度人均购买量等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如下四个的问题:1、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彩票销量决定因素;2、人们选择彩票号码的心态和习惯;3、彩票人均购买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4、打击地下私彩的策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居民购买彩票的根本原因是中奖的主观概率大于客观概率,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大奖。乐透型彩票的销量主要决定因素是当期的预期收益率,追踪“偏号码”(长时间未被开出的号码)是数字型彩票销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对于竞猜型彩票,人们更喜欢投注比赛激烈的场次。2、人们在选择彩票号码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控制幻觉”,是不理性的,这一点对于数字型彩票最为严重,因此这种彩票不应也不能够长期保持过高的销量。人们往往投入很大的成本来“预测”号码,对于特定彩票品种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因此。尽管玩法相同,民政部发行的福利彩票与体育总局发行的体育彩票两者之间并未形成显著的竞争关系。3、城市中低收入者是购买彩票的主要人群,随着收入的增长,可投资渠道和娱乐方式的扩展,彩票人均购买量将下降,即彩票的收入效应为负。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市场尚未饱和,我国彩票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预测2009年我国彩票总销量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4、地下私彩是当前整个社会处于大变迁、人们心理普遍浮躁这个背景下的特定产物,其泛滥与政府部门管理的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打击地下策略应以疏导和宣传为主,而增加“健康的娱乐手段”和“稳定的投资渠道”是治理地下私彩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今后中国彩票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彩票发行不应当仅仅是以销量或公益金最大化为目的,主管部门要协调好福彩与体彩的分工,共同将中国彩票市场做大,而不是相互之间的竞争;法律部门要尽快出台《博彩法》,规范彩票的发行制度与经营模式;彩票发行部门要适当增加彩票的种类和品种,加强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与管理,并应注重媒体的宣传作用,从而不断增强我国彩票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