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实施下,西部地区作为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的主要承担者,区域发展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主要依赖“两高一资”的发展是一种粗放式、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对能源、资源的粗放式、掠夺式开发,使得本就非常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不堪重负,3E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要充分考虑经济、能源与环境三系统的协调关系。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3E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生产率理论、能源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选取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结构调整、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以及其互动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主线,首先构建了西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把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因西藏藏族自治区数据严重缺失,本论文未对其进行研究)分为协调度低度失调地区、协调度中度失调地区及协调度严重失调地区三类地区,分别在三类地区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模型、脉冲效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三类地区经济发展引致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对各地区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作用也大小各异。并进一步对实现西部地区3E系统能否协调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内经济发展会促进生态环境恶化,但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在递减;长期内由于3E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得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趋于协调发展。为科学探索西部各省(市、自治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量化模型支撑,为促进西部各省(市、自治区)3E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以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为主。由于化石能源资源可耗竭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不断加剧,而化石能源大量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在凸现,无论是地区性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工业废弃物排放不断增加。要彻底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就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实施“高产出低消耗”战略,积极发展新产业、尤其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借助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应用绿色能源,促进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立一种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等清洁技术,才能彻底扭转目前3E系统不协调的现状,实现经济在不增加污染排放的前提下增长,即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