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的核心理论,由社会学家Sacks,Schegeloff和Jeffeson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研究人类社会交往中创建的。人们交流的特点是轮流说话,话轮转换的基本模式是“A-B-A-B-A-B”。话轮转换规则为口头交际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约束着人们在谈话中有条理地转换角色,使人们在谈话中交互作用。但日常会话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话轮转换并非始终是直线性循环的,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重叠或沉默的现象。沉默现象也是会话交际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反映了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和心理认知过程。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沉默不同的含义,本文采用的是Levinson对沉默的定义,即根据话轮转换位置的不同,把沉默划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话轮沉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完成当前话轮时,通过提问或命名的方式将话轮递交给学生,而学生却拒绝接受话轮所产生的冷场现象。本文将从话轮转换的毗邻应对原则中的“问-答”模式出发,对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话轮转换过程中的话轮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本文以话轮转换为理论基础,对辽宁科技大学82名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堂进行分析,作者目的在于揭示在大学英语课堂的“问-答”过程中,学生保持话轮沉默的原因及其意义。通过对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话轮转换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沉默现象。通过对产生话轮沉默的原因及其意义的分析,作者就如何促进互动的英语课堂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启示,并希望这次研究能够对于教师如何处理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轮沉默现象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