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恒是当代文坛上始终保持着悲悯情怀的作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刘恒小说悲剧的萌芽阶段,尽管刘恒早期作品由于爱情题材的选择笼罩着温暖、浪漫的色调,但细读作品依然显现着刘恒的悲剧意识;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是刘恒悲剧文本走向成熟的第一次嬗变阶段,刘恒中期作品的悲剧风格呈现多样化的色彩,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人性的深切体察使刘恒从多个层面展开生存悲剧的叙述;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末是刘恒悲剧文本的第二次嬗变阶段,刘恒后期作品创作风格上呈现悲喜剧交融的态势,虽然作者的叙述姿态发生了变化,但是作品的悲剧内核没有改变,依然让人感到微笑背后的苍凉。这篇论文着重从悲剧的角度对刘恒的创作进行深入阐释,采用中国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的方法,选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对刘恒小说的悲剧意识有比较到位的把握,进而对刘恒作品对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探讨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生成,分别从生命的印记、亲友的际遇、文化的传承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生成的原因。第二章探讨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刘恒小说人性悲剧表现在在基本的生存条件极度匮乏或受金钱、权力等异己力量的奴役而导致的人性的异化、扭曲、泯灭;刘恒小说生命悲剧体现在人与人在精神上无法沟通的生命的孤独以及弱小、卑微的生命被摧残、被异化、被伤害,刘恒对生命被毁灭的无奈表现出了浓重的悲悯,对生存困境中挣扎的生命表现出同情和崇敬;刘恒小说命运悲剧表现在陷入命运困境的主人公对命运的反抗与超越。第三章探讨刘恒小说的悲剧审美形态。通过对悲剧的叙述方式、结构设置和语言风格的分析发掘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表现形态以及独特之处。刘恒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意识,正是其悲剧意识,使刘恒抵达了民族情感和思想的深层。悲剧意识是解读刘恒小说的一把钥匙,刘恒小说以其强烈的悲悯情怀,呈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