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恒小说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恒是当代文坛上始终保持着悲悯情怀的作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刘恒小说悲剧的萌芽阶段,尽管刘恒早期作品由于爱情题材的选择笼罩着温暖、浪漫的色调,但细读作品依然显现着刘恒的悲剧意识;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是刘恒悲剧文本走向成熟的第一次嬗变阶段,刘恒中期作品的悲剧风格呈现多样化的色彩,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人性的深切体察使刘恒从多个层面展开生存悲剧的叙述;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末是刘恒悲剧文本的第二次嬗变阶段,刘恒后期作品创作风格上呈现悲喜剧交融的态势,虽然作者的叙述姿态发生了变化,但是作品的悲剧内核没有改变,依然让人感到微笑背后的苍凉。这篇论文着重从悲剧的角度对刘恒的创作进行深入阐释,采用中国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的方法,选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对刘恒小说的悲剧意识有比较到位的把握,进而对刘恒作品对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探讨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生成,分别从生命的印记、亲友的际遇、文化的传承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生成的原因。第二章探讨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刘恒小说人性悲剧表现在在基本的生存条件极度匮乏或受金钱、权力等异己力量的奴役而导致的人性的异化、扭曲、泯灭;刘恒小说生命悲剧体现在人与人在精神上无法沟通的生命的孤独以及弱小、卑微的生命被摧残、被异化、被伤害,刘恒对生命被毁灭的无奈表现出了浓重的悲悯,对生存困境中挣扎的生命表现出同情和崇敬;刘恒小说命运悲剧表现在陷入命运困境的主人公对命运的反抗与超越。第三章探讨刘恒小说的悲剧审美形态。通过对悲剧的叙述方式、结构设置和语言风格的分析发掘刘恒小说悲剧意识的表现形态以及独特之处。刘恒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意识,正是其悲剧意识,使刘恒抵达了民族情感和思想的深层。悲剧意识是解读刘恒小说的一把钥匙,刘恒小说以其强烈的悲悯情怀,呈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其他文献
介绍了承钢8流小方坯连铸机中间包流场的优化方法.通过对连铸中间包流场的模拟研究,确定中间包内钢水的流动规律及影响钢水流动性的因素;优化中间包的结构,给出结构优化参数.
基于后续共享性的装备维修器材配置过程具有时间连续性,在不同任务模式下,装备维修器材的需求与供应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实际维修器材的配置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在
随着现代软件结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软件复杂性不断提高,推动了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测试数据生成技术作为了保障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引入到软件自
刘震云被称为当代批判意识最强的作家,他纵横自如地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对权力、文化与人性进行了剥笋式的嘲讽与无情的批判。刘震云的小说不是让人一见钟情的那种,而需要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壁厚度与其病情严重程度、临床控制水平、肺功能及与气道重塑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CT (HRCT)扫描15例支
风能是目前最具商业化大规模开发潜力的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改善能源结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过程管理系统为其商务处理过程提供支持。过程挖掘技术就是以过程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技术,又称工作流挖掘,是工作流再设计与分析方法的一项
背景随着医学的进步,疲劳这一症状已越来越得到癌症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重视.国外对疲劳的诊断、评估、治疗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多,但却常得不到国内患者及医务人员足够的认识和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探索肇始于北欧,1766年瑞典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自由法——《出版自由法》,首先确立政府文书公开制度。1949年瑞典对该法进行修订,规定所有公民可以自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对于先进生产工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人们期待着诞生一种通用、高效、灵活的自动机械,它与单能的传统机器不同,它能模仿人的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