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埃及记》是圣经文学中最富艺术性的经典叙事文本之一,它主要讲述了英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西奈山领受“十诫”的故事。从1923年以来,《出埃及记》先后七次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然而国内外关于《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的研究却严重滞后,笔者选择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正好填补这一空白。本文运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相关知识,试图完整地对《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历程做一个综合考察,力求勾勒出《出埃及记》影视改编的总体脉络,发掘不同时期的改编版本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独特内涵,进而从艺术形式转换的角度,归纳总结《出埃及记》的成型策略,并在互文性的视阈下分析《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进一步挖掘改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第一章在探讨影视改编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潜质。一个文学叙事文本,只有具备足够的“电影元素”,才能保证其影视改编在具体操作手段上的可能性。《出埃及记》就具备这一改编潜质,其文本不但叙事内容集中,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特点、思想内涵价值等方面都蕴含丰富的“电影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为其影视改编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二章重点选取《出埃及记》四个影视改编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挖掘各个改编版本在特定语境下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内涵,考察这些因素对改编影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发展的影响。1923年版《十诫》针对一战后欧美社会的道德混乱情况,宣扬了神圣律法的精神;1956版的《十诫》则是冷战的影像隐喻,它传递的是美国人的信仰和自由理念;1995版的《摩西的故事》折射出当代人追寻信仰的心路历程;1998版《埃及王子》则更强调信念的力量和生命的真正价值。第三章从艺术媒介转换的角度,归纳总结《出埃及记》共同的影视改编策略。在《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中,为了更好的控制影片叙事,突出故事主线,不同时代的改编者都采用删、增、改等具体改编手法对原文的情节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同时为了在影片中创造统一完整的空间和时间,完成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叙述,改编者们运用一系列蒙太奇手法对原著进行时空处理,表达人物思想情感,激发观众思考和想象,从而实现文字符号向影像符号的转换。第四章在互文性的视阈下分析探讨《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文学的影视改编,重要的不是讨论是否“忠实原著”,而是应该建构展现原作和改编版本间的多重互文关系,《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也不例外。在互文性视野下,《出埃及记》的原文本和影视作品、各版本影视作品间、影视作品和特定的语境文本之间的都存在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开启了《出埃及记》影视改编的无限可能性,它为改编者和电影观众认识、理解《出埃及记》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因此,作为一种阐释和解读方式,《出埃及记》影视改编对延伸和丰富原作的审美内涵,拓展《出埃及记》乃至整个《圣经》的审美空间和无尽意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