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颗粒诱导SrTiO3基体生长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氧化物体系由于其在生物医药、催化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较多关注。课题组前期在对Au-MgA12O4体系研究中发现:在高温热处理的条件下,MgAl2O4基体在金颗粒下方存在自发生长现象。这种自发生长现象与Au-MgAl2O4的低能界面的形成有紧密的联系。但是,氧化物自发生长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拓展了对金-氧化物体系高温结构演变的理解,并且提供制备金-氧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新思路。本文以类似体系—Au-SrTiO3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反浸润的原理在钛酸锶单晶的表面制备金颗粒,研究热处理温度、金膜厚度和基体表面取向对金颗粒大小和尺寸分布的影响,随后讨论金颗粒与SrTiO3基体之间的晶体取向关系和界面结构,最后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体生长的热力学模型,从能量的角度揭示基体生长的机制。结果表明:所得金颗粒形貌与文献中反浸润所制备的金颗粒类似。金纳米颗粒粒径与初始金膜厚度和热处理温度有关。热处理温度较高(如1100℃)时,金颗粒下方生长出高度约为10-30nm的SrTiO3基体。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是,伴随着氧化物基座的形成,可以观察到大量小尺寸金颗粒的存在,并且尺寸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通过XRD技术检测得到:金与{111}基体之间的主取向关系为{111}Au//{111}SrTiO3&<110>Au//<11O>SrTiO3,金与{100}基体之间的取向关系主要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由{100}Au//{100}SrTiO3&<001>Au//<010>SrTiO3,{100}Au//{100}SrTiO3&<001>Au//<011>SrTiO3,{100}Au//{100}SrTiO3&<013>Au//<010>SrTiO3和{110}Au//{100}SrTiO3&<001>Au//<001>SrTiO3逐渐向{111}Au//{100}SrTiO3&<011>Au{//<010>SrTiO3和{111}Au[//{100}SrTiO3&<011>Au//<011>SrTi03变化。基于氧化物基体的形貌和取向关系,构建热力学模型,分析体系在基体自发生长过程的表面能和界面能的变化。发现:对比自发生长前,体系表面能与界面能的总和增加。因此,基体自发生长必然受到其它因素,比如金蒸发的影响。
其他文献
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的技术是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关键要求。利用水分解制氢不仅是储存可再生能源的理想能源载体,同时也是化学工业中氨合成和二氧化碳还原等工艺
基于纳米针的细胞穿透技术及相关的细胞转染、基因编辑已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该技术的成熟、系统化将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细胞内部环境、结构
传统Mg-Nd-Zn-Zr合金组织稳定性差,承载强度低且韧性不足,为了改善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对其进行了固溶挤压时效工艺的研究。本文对合金分别在530℃固溶1.5-24h,之后用光学显微
复杂溶液是生产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物质形态,涉及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复杂溶液的成分检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其成分多样,难以实
氮杂环结构骨架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成为有机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有效控制反应路径,将简单的起始材料选择性转化为多种杂环结构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以前过渡金属配合物Cp2TiCl2为Lewis酸前体,通过配体Br(?)nsted酸及溶剂的协同调控,构建不同的茂钛Lewis酸/Br(?)nsted酸反应体系分别合成五元、六元氮杂环化合物,实现了芳胺与α-酮酯向氮杂
我国榆神府矿区赋存着大量的浅埋煤层,埋藏浅、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是其典型的赋存特征,目前大多数矿井已进入下煤层开采阶段。实践表明,煤层群开采遗留的煤柱的集中应力,严
Benzoazepine骨架与三唑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相关骨架结构的构建及其生理活性研究已经引起了众多合成化学家、药物化学家的兴趣。例如,benzoazepine衍生物具有良好
单层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的碳原子组成的,具有六角蜂巢状晶格结构,并且石墨烯表现出线性的能量色散关系,也就是能量E正比于动量k。特殊的结构也使石墨烯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质,例
工程构件在服役过程中由于承载及环境因素影响会形成应力腐蚀裂纹等缺陷,为了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延长其服役期限,需要在失稳扩展前对裂纹进行修复。双相不锈钢构件在常规焊接
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激素合成,是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因此,开发这类物质无金属合成工艺,避免产品中金属残留,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硒化学研究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