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以济南市和青岛市为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城市空间增量的拓展和存量的更新与重组,它通过改变城市用地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并直接作用于经济要素空间布局的过程,在增长区域实现要素最优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传统的空间经济理论研究中,城市经济增长一直被作为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来探讨,更多的关注集中于聚集经济下的城市增长以及对以土地利用、人口和就业分布为特征的城市形态演变的测度,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效用研究却是一个鲜有述及的主题。中国城市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空间重构,这个过程中,城市形态演变、空间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或制约。城市空间重构面临着如何高效集约地利用空间资源、如何把握重构的规模、方向、时序等选择性问题,这些都是在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需要在规划、管理理念方面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这使得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和对济南、青岛两个典型城市的空间重构特征对比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测度,探讨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以丰富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布局提供对策建议和参考模式。全文分为七部分,并遵循从理论解释到定量分析再到实践操作的顺序而依次展开。 引言部分简述问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三、四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 第二部分基于空间经济理论从城市空间重构的模式、机理以及重构效应的经济学机制、响应方式、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空间重构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条件在于城市集聚力的有效扩张、交通干线的高经济性和空间拓展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第三部分从微观层面探讨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涉及三个方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动如何影响土地价值和产出效率,投资空间重构如何影响厂商选址和生产均衡,以及就业空间重构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过程和居民效用均衡,总结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作用机制。 第四部分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空间重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的推动效用,提出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或结构变动对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作用机制。 第五、六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 第五部分对单中心城市济南和组团城市青岛的空间重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GIS技术和分形图,划分城市空间重构圈层,构建用地与人口异速增长模型、人口密度分布模型和基于空间基尼系数的生产力分布模型,对比两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土地扩展的方向、强度和均衡度、人口和生产力空间分布变动等各种空间特征指标的差异,总结出济南和青岛正在经历完全相反的空间演变趋势:即济南由单中心演变为东西组团式的分散式扩展和青岛组团式发展的空间被不断填充连片的紧凑式扩展,以及两个城市用地扩张、人口迁移以及投资、就业分布边缘化的趋向。 第六部分建模分析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效应差异。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单整、协整检验)验证城市空间扩展与经济增长的确切关系,测定新增城市用地的效益,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城市生产函数,构建城市空间重构效应的经济计量模型,对模型可行性进行论证。得出土地要素投入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有重要作用,不同城市建成区扩展的速度和方式对于用地效益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岛的空间重构模式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更具有效率。 第七部分对论文基本结论进行总结,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比如通过空间指标规范化城市发展、在被忽视空间区域的再投资行为、提供更多的居住和就业机会、鼓励新区发展和已建成区的再发展、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城市管理空间分区等。青岛应当选择重点区域集中式成片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而济南选用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政策要优于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最后提出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已势不可挡,众多企业都先后进入了跨国经营的时期。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日趋全球化,使跨国企业在人才流失上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竞争,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在“科技兴贸”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