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IC掩星资料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ng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2009年冬季与夏季各一周的气象、电离层与气候卫星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掩星探测资料,立足于其同化应用的需要,研究了COSMIC掩星探测资料反演大气廓线的误差分布特点和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案。将COSMIC湿反演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廓线分别与时间、空间相匹配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预报模式客观分析场数据和无线电探空观测值进行全球范围的系统比较分析。初步研究表明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各种资料源之间相互比较得出的偏差和标准差分布均相似,与季节相关性极小。就温度而言,三种资料源的温度水平、垂直分布都很接近,ECMWF模式数据较NCEP数据不论是温度廓线还是湿度廓线都更接近COSMIC掩星数据反演值。模式的水汽客观分析场在对流层基本上都比无线电探空观测值偏湿,对流层中高层在大部分海洋地区也比COSMIC反演场偏湿。COSMIC反演的相对湿度相对于无线电探空观测值整层偏大,具有明显的正偏差,在300hPa偏差达最大值约为30%。为使COSMIC掩星资料更有效地应用于天气预报和改进数值预报模式的精度,去除异常值的干扰,使用COSMIC掩星折射指数廓线,研究使用双权重方法对掩星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分析COSMIC掩星资料本身以及观测资料与NCEP模式模拟值之间的差别的统计特征和分布结构,并对该方案进行评估,分析质量控制结果。
其他文献
城市化发展导致城、郊下垫面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城、郊夏季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并在城市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及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城、郊下垫面在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反照率以及储热项变化特征;同时根据南京城市实际人为热总量对WRF模式人为热参数方案进行修正,本文给出二个模拟算例的结果,对两个算例模拟的城、郊辐射及能量平衡进行验证与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夏
集合平方根滤波(EnSRF)作为确定性集合资料同化技术的一种,已成为当前资料同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变分同化方法相比,EnSRF与一般集合同化技术一样,具有误差协方差随流型演变、不需要求解伴随模式、可以和集合预报相结合等优点;较之传统集合卡尔曼滤波,EnSRF (?)能够避免由于扰动观测引起的采样误差;较之同属于集合同化的其他确定性方法,EnSRF具有计算量上的优势;当假设观测间不相关时,EnSRF
本文在天气学分析天气基本形势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一些新型探测资料,从常规天气分析和大气能量的角度对湖北地区两次典型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细致诊断分析(2007年7月27日,简称“727”雷雨大风与2008年6月3日,简称“603”雷雨大风),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能量能很好地反映大气运动状况,能量的增减可以是灾害性天气发生消亡的生命史指标,则能量天
利用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简称OLR)资料、NCAR/NCEP资料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低频振荡的能量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作为低频振荡强度指数,初步研究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和相位对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带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洲西北部到我国南部的波列及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冰雹、龙卷、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日益显著。其发生时间短、发展迅猛、致灾性强等特点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关于这类灾害性天气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因对流系统尺度小,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常规天气探测水平有限,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分类型预报的准确率还较低。因此本文着重以长三角地区即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较为详细的站点资料记录,统计1971-2006年包括
太阳活动强烈影响地球天气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相关。江淮流域6~7月的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直接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这一区域是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因此这一区域的旱涝对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太阳活动对梅雨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一方面为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另一方面,研究梅雨的太阳活动影响因子,为梅雨预测
地基微波辐射计是应用遥感技术的新兴气象观测仪器,其资料作为非常规观测资料,可以连续获得,极大地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因观测间隔较长而获取大气信息不足等缺点,其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确保资料的可靠性,本文针对武汉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选取了2010年6月、9月、10月中的38个“晴天”测得的亮温度数据及与其对应的20:00时的探空资料,利用MWCLD辐射传输模式,结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多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生命史较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气象卫星遥感范围大,时空分辨率高,是全球均匀、多要素、多圈层、全天候和三维的观测,尤其在对流天气监测方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因此本研究利用FY-2D静止气象卫星和MODIS极轨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及中尺度局地分析
为研究冰晶繁生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对非感应起电的影响,本文在三维雷暴云模式中增加因大滴冻结引起的冰晶繁生过程,对理想层结环境下雷暴云内各种水成物粒子、电荷以及电场分布情况进行模拟;为更好地模拟云内电过程,本文对原模式中起电和放电参数化方案进行修改,并在放电参数化方案采用两种不同的闪电通道扩展方案,通过不同数值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在雷暴云发展和成熟阶段,冰晶繁生过程影响雷暴云中冰晶和霰粒子
本文在常规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并结合一些新型探测资料,从大气能量的角度对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两次天气过程(2009年11月9-12日的暴雪天气过程(简称“0911”暴雪过程)和2009年8月25-2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简称“0908”暴雨过程))的大气能量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并探讨各自的大气能量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0911”暴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