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推进,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产业链核心企业受限于自身的资金实力对其上下游企业的支持有限,同时核心企业也面临规模扩张和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往往偿债能力较弱,传统银行授信标准下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产业链金融不再以单一授信主体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作为发放贷款的唯一标准,而是以产业链条上多参与主体为授信对象,解决了传统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成本高、风险难以识别的问题。因此产业链金融作为近年来金融体系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受到了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开始转向网络化、移动化、互联化,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各种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层出不穷。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加上缺乏政府有效监管、准入门槛低、参与主体数量众多,在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上形成一个复杂的风险系统,链条上一个风险因素的触发都会诱发产业链的整体风险的发生,一旦产业链金融业务发生较大的连锁性风险,对传统金融产业乃至实体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这就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针对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工作往往围绕产业链金融特定参与主体或发展模式展开,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指标因素进行有效筛选和测度,更精确地定义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构建合适的风险评价体系是时代所需和现实需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因素和特征,通过对其风险特点进行风险关键指标的筛选,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创新性的将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进行交叉运用,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中,同时运用专家打分和问卷调查,以Y公司为实施案例,构建出了独特的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得出当前Y公司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其中前三大主要影响因素为法律法规风险,技术风险和金融业务风险,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本文旨在丰富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估研究,希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构建的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也有助于Y公司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更好的应对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