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评价用聚乳酸--聚己内酯[P(LLA-co-CL)]生物可降解共聚物微圈,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栓塞大鼠一侧颈总动脉(CCA)的效果,并分析这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BPM)作为生物活性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
方法:分别用长度为1cm的P(LLA-co-CL)BPM微螺旋圈、浸有bFGF的BPM微圈及GDC片段,栓塞SD大鼠右CCA;栓塞后14天、21天获取CCA标本,以正常CCA作为对照。用HE、Masson三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图形分析软件测量各组CCA标本的血管壁厚度、血管腔内机化组织的面积占管腔面积的百分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栓塞后14天,BPM组和BPM+bFGF组的血管壁比GDC组明显增厚;BPM组和BPM+bFGF组血管腔内机化组织面积比率比GDC组高,BPM+bFGF组比BPM组高。栓塞后21天,BPM组和BPM+bFGF组血管腔内组织除栓塞剂外均已机化,GDC组的血管腔内仍存在大的血流间隙。BPM组和BPM+bFGF组的动脉壁厚度比GDC组明显增厚。BPM组和BPM+bFGF组的机化组织面积比率比GDC组增高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PM组和BPM+bFGF组血管腔内组织中富含Ⅷ因子抗体阳性细胞,并集中于BPM的周边。
结论:75/25P(LLA-co-CL)可促进栓塞后实验动脉瘤内细胞增生、组织机化和加速动脉瘤愈合;可以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建立。BPM-生长因子局部释放的递送系统;bFGF增强动脉瘤内组织机化和愈合;75/25P(LLA-co-CL)可以作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栓塞剂材料栓塞颅内动脉瘤。
第二部分
目的:用弹性蛋白酶腐蚀动脉壁结构的方法建立组织病理和血液动力学与临床颅内动脉瘤相似的动脉瘤模型。
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暴露及临时阻断右颈总动脉(RCCA)起始端,用套管针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腐蚀右颈总动脉近端,20分钟后结扎残端使其形成动脉瘤样改变。3周后进行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12只均形成了在左颈总动脉(LCCA)与主动脉弓之间分叉部的囊状动脉瘤。造影结果,长度5.7mm±1.2mm,范围4.2mm-8.3mm;宽度3.1mm±0.5mm范围2.3mm-3.7mm。组织学观察,动脉壁变薄,细胞成分缺乏,弹力层消失,只由结缔组织构成。
结论:这种动脉瘤模型制作方法,手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在组织病理和血液动力学方面符合临床颅内动脉瘤的特征,是建立分叉部动脉瘤模型的理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