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作为中国佛教重要的发展和传播区域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不断与本土文化、山东地方信仰相融和,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体系与佛寺艺术体系。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集佛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重要载体。佛寺中的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都是构成一座完整寺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山东现存的明清古寺进行实地的采风调查,发现至今还遗存部分相对完整的明清佛教艺术作品。本文正是将山东现存的这些明清佛寺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综合性的探究,并结合相关文献,以此来展现山东地区明清佛寺的艺术面貌。本文主要分四大部分来展开阐述:第一,对山东地区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简要梳理。对佛寺的分布区域及现存的佛教艺术状况作归纳整理;第二,根据现存相对完整的明清佛寺,对其殿堂配置、布局及建筑装饰艺术进行阐述。得出寺庙建筑普遍规格不高,大多以民居建筑的布局而存在,建筑布局趋向于灵活性,在建筑装饰上较为简洁。受地方信仰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佛寺打破了原有宗教差异的界限,呈现出多元化的神祇配置体系;第三,对佛寺中现存的明清雕塑、壁画、书法碑刻进行分析阐述。得出此时山东地区的佛教造像在继承传统中也深受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尤其是小型的金铜佛像,受藏地造像风格的影响较为明显。佛教壁画在内容及形式上更趋灵活多样,连环画、条屏画、明清小说、市民生活成为壁画中的常见表现内容,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在表现技法上较为写实。同时清新雅致的写意山水、花鸟也成为壁画中常见的装饰题材。佛寺中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碑刻,摩崖榜书、游记诗词、记事碑文成为主要的形式,其书体主要以端庄严谨的行楷书为主。第四,根据山东明清佛寺中艺术作品,总结其整体的审美特征。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形式与世俗化的艺术倾向成为其主要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