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受容研究——以香港词人林夕、黄伟文为例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当代流行歌词作为俗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然成为了当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近年来“中国风”狂潮来袭,人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歌词本身的文化魅力。本文以林夕、黄伟文两位香港词人的词作为这种现象的代表,探讨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形式与精神的受容。  首先二者在艺术形式上,同属一种文学体裁,或主流或非主流,或雅或俗,都是文学宗派的一支,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艺术形式的受容,包括文体特征、语词声韵和艺术技巧三个方面的接受继承。  第二,在文学精神上,当代流行歌词更是吸收着古代韵文文学精神的精华,现实主义精神、真善美传统、兴观群怨精神,这些古代韵文的精神本质,在当代流行歌词,尤其是林夕、黄伟文的词中多有体现。  最后,在文化心理上,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继承与发展,或丰盈或缺失。缺失的是:采取嬉笑怒骂式的歌词表现形式过多地充斥人们眼球,难免会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背离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通讯技术等的发展导致人们乡土情结的淡化,思乡题材的词作越来越少。而丰盈之处则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歌词中突显个性的词作频繁出现,爱情心理相较古代,更为积极主动;写词在古代,多是精英文人的文化活动,题材上也多描写士大夫的心情与抱负,甚少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如今,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受众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受众需求,因而,歌词也就更多地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最重要流行时尚,流行歌词对于大众文化、审美取向、精神文化的构建作用越来越明显,当代流行歌词良莠不齐,词作水平不一,如何给受众更好的精神导向作用,是每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责任。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17日中共十七大举行的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表示:中共在四川雅安、浙江台州等地所进行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除了西藏和台湾,全国各地官员,都曾来雅安学习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这些始于2002年起的特殊“客人”,已经成为雅安组织部门的骄傲。    这一系列政改方案的主要推动者就是时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的张锦明。乡镇直选实验  “我是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进行了一场名为“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的新闻改革运动,并波及到其它国家。近年来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新闻界形成一股“公共新闻热”。本文主
梁实秋自1927年开始散文写作,直至1987年病逝,辛勤耕耘60年,硕果累累。他的作品涉及小品、杂感、游记、读书札记和回忆录等诸种文体,达200多万字,其中尤以散文“雅舍”系列广受好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梁实秋被誉为“穿着西装的孔夫子”,这体现在梁实秋学贯中西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上。梁实秋搭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身体力行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投入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从他的散文中可
学位
句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句型研究侧重于认识句子而非生成句子,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限。本文讨论的功能句型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