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普鲁斯特——以《1Q84》为中心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喻为“这个时代的卡夫卡”的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之一。1979年以其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群像新人文学奖,其后相继发表《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佳作,并因此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谷崎润一郎奖”、“读卖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诸多奖项。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村上春树诸小说,因其富于想象力地表达了人们心中难以言喻的各种情绪、情结以及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境遇,而频频成为最畅销的小说,并引发了“村上春树热”。  村上春树的小说内容深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各种问题,彰显其对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社会关系的诸多现象与困境的追问与反思;同时还多次言及契诃夫、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作家。其中,普鲁斯特曾在其四部小说中出现,《1Q84》中更是出现对普鲁斯特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讨论。众所周知,普鲁斯特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正如其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追忆似水年华》,其法文书名可直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一样,该小说在展示世间一切都随着物理时间的流逝而不可逆转地消逝的同时,也描述了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心理时间寻回过去的美好时光及其本真的自我,并据此确认自己的存在的真实图景。因此,通过对村上春树小说中提及普鲁斯特及其小说的原因进行探究,深入分析两者之间所共同涉及的主题与内容,考察其笔下的小说人物的生存处境及其内心世界,对探讨村上春树相关小说的主旨所在和对其小说进行全面解读来说都是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本稿首先对普鲁斯特及其作品出现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本稿认为这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之一是普鲁斯特以一个作家,作为一个个人出现在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该作家与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一起出现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然而即便是仅以普鲁斯特之名出现,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仍涵指其作品,且多与时间有关,从而使“普鲁斯特”这一人名呈现出一种时间代名词的性质。由于村上春树饱读西洋文学,因此,本稿认为村上春树在其作品中屡屡提及普鲁斯特及其作品,是与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密切相关的。  其次,本稿在此基础上,以《追忆似水年华》和《1Q84》为中心分别对普鲁斯特和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时间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柏格森将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的时间即生命时间,另一类是科学时间即度量时间。普鲁斯特受柏格森绵延时间理论的影响,将时间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其所谓“物理时间”,即我们一般在现实生活中视为单向线性的、匀速流动的时间,它一去不复返。而心理时间则为不可分割、前后渗透,可以在内在生命中自由穿梭的时间。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不仅展现了物理时间对生命的侵蚀,更强调了心理时间使人的自我走向永恒的作用。正如其时间观念所表明的那样,时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可以并行不悖。在《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借用《追忆似水年华》的有关内容对时间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而男主人公天吾则与深田绘理子讨论了关于时间观念的各种问题。本稿结合奥古斯丁等哲学家的时间观念,对该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有关时间的讨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村上春树笔下的小说人物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时间观念史上的许多重要观念。本稿结合普鲁斯特和村上春树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探讨了他们在其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如此重视时间问题的原因,同时探讨了村上春树对机械论自然观宇宙钟表隐喻--这种自然观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转的,可被人们精确地预知、预言--的态度。  最后,本稿考察了普鲁斯特与村上春树小说中所见有关记忆的问题。指出《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无意识记忆来找回失去的时间和自我,而村上春树笔下的小说人物则通过记忆来寻找被时间和睡眠等切割成断片的各个自我,进而确认其自我同一性。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与无意识记忆两类。而在《1Q84》中,村上春树则将记忆视为连接不同时间碎片中自我的纽带,并通过小说人物对自己记忆真实性的核实与对失忆现象的反思,表现了该作家对记忆问题的重视和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关注。本稿认为虽然普鲁斯特与村上春树所依据的理论不同,但在通过记忆来确认自我同一性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如上所述,本稿考察了出现在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普鲁斯特及其作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考察。本稿具体地对两者作品中的时间和记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部分主题。本稿认为步入技术时代的人们,在追求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生活的同时,其生活本身却完全为社会物理时间所控制,并使自己沦为这种时间的奴隶。生活在机械决定论的世界中的人们,一切都受制于某种自然规律,只能在焦虑、虚无与孤独中通过记忆来找回美好的过去与自我,并据此确认自身的存在,感受自我的连续性。
其他文献
本文试以接受理论来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的角色。本文认为,翻译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译者对原语文学作品的理解、解读阶段;第二,译者构造译语作品的阶段;第三,译者修改、
现代中国文学之父鲁迅因创作《阿Q正传》而达到文学生涯的最高峰.人们普遍认为阿Q是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典型,然而,我们同样可以在国内外文学形象身上发现阿Q所展示的人类共性.
D·H·劳伦斯是20世纪有争议的最重要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整个一生尽管短暂,但成果丰厚.他的第一部富有影响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被一些文学评论家看成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
纵观前人研究,日语人称词作为重要的语法现象,许多学者都研究过。但是,它却有这样一个现状,就是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很低。博客是一种书写日常生活的电子媒体。博客中的人
将建筑工地产生的废泥浆进行减量化处置。采用絮凝调理、压滤脱水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现场就地将各类工程废泥浆深度脱水,体积减量率达50%以上。压滤后的底泥可用于回填和生产
该文通过比较《简·爱》和《藻海无边》,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这两篇分别写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文本.在引言部分,作者剖析了这两部长篇在文学谱系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