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IBV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存在着差异,以致生产上往往因为使用的疫苗株与现地流行毒株血清型不一致而导致免疫失败,给世界各地养禽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鉴定本地IBV流行毒株的血清型,筛选理想毒株作为研制适合本地使用的疫苗之候选种毒,并对其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进行研究将是一项重要且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在本课题已完成对1985~2008年26个广西IBV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并将其分为7个血清型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代表6个不同血清型的单因子血清对2009~2011年间的20个广西IBV分离株进行鸡胚气管环中和试验并鉴定血清型。结果表明,20个新分离毒株归属6个血清型:分离株GX-YL0902、GX-NN1009、 GX-NN1013、 GX-YL1019、 GX-NN110034、GX-NN-4共6个毒株归为血清1型;分离株GX-NN1012、 GX-GL2、 GD-KP1033、 GX-NN-14共4个毒株归为血清2型;分离株GX-NN1014、 GX-NN1011、 GX-NN09093、 GX-NN110033、 GX-NN-11共5个毒株归为血清3型;分离株GX-GL1为血清4型;分离株GX-HC1006和GX-NN09032归为血清5型;分离株GX-YL1121与GX-NN-13归为血清6型。第二,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了致病力强、代表不同基因型和血清型的4个IBV广西分离株GX-YL5、 GX-YL9、 GX-NN7和GX-C与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商品疫苗株H120一起,按照国家IBV灭活联苗中免疫效力试验的规程进行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所有试验鸡在14日龄时皮下接种各个毒株制备的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OEV),在免疫后21d使用各个毒株经过滴鼻点眼的途径进行攻毒。以攻毒后各疫苗免疫组鸡只的临床发病率、死亡率、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在呼吸系统(气管、肺脏)和泌尿系统(肾脏)的病毒重新分离结果,作为评价交叉免疫保护力的指标。结果显示,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组采用IBV强毒攻毒后引起鸡只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0-10%,死亡率为0-2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非免疫攻毒对照组出现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40%-70%,死亡率为20%-40%,与同一毒株免疫组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或显著差异(p<0.05);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5组试验鸡免疫前、免疫后7d、14d、21d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7d即可产生抗体,除GX-NN7疫苗免疫组抗体水平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略有下降外,其余免疫组抗体水平均具有随时间变化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至免疫后21d,免疫组鸡的血清样品80%呈抗体阳性。而非免疫对照组抗体水平始终为阴性;攻毒后5d采集的气管、肺脏和肾脏样品混合进行病毒重新分离的结果显示,免疫组样品病毒检出率为0-40%,保护率为60%-100%,各组间交叉保护力差异不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非免疫攻毒对照组(p<0.01)。H120灭活疫苗免疫组对4个分离株GX-C、 GX-NN7、GH-YL5、GX-YL9组织样品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20%、30%、30%,表明目前常用的商品疫苗株不能对当地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其余4种灭活油乳剂疫苗能对同源或者异源强毒株的攻击提供比较高的保护率(60%-100%),其中GX-YL9的OEV对GX-YL9、 GX-C、 GX-NN7、 GX-YL5的保护率分别为100%、90%、70%、100%,免疫原性最好,可作为研制防制本地IBV的商品疫苗的候选种毒。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广西IBV流行毒株血清型复杂,商品疫苗株H120不能对流行毒株产生完全保护作用,筛选免疫原性好的分离毒株作为研制IBV多价灭活疫苗的候选种毒是防控IBV的一种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