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血管生成及其抑制治疗初步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研究人EMs病灶的血管生成与特点,寻找MVD与VEGF在人Els病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利于进一步针对性进行血管抑制实验治疗.2.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与血管形成的观察与相关因子检测;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抑制治疗体内与体外初步研究;小结:1.该研究国内首次对于EMs与MVD、VEGF之间的关系予以系统论述,说明血管形成存在EMs病灶中,并且与病灶内的VEGF密切相关,而与月经周期、r-AFS分期无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病灶内以幼稚血管为主为血管抑制治疗奠定基础.2.在国内首次建立裸鼠皮下与腹腔人内膜EMs不同途径模型,检测VEGF、MVD结果表明皮下EMs模型可以作为血管抑制治疗模型.3.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质脂体介导pcDNA3.1(+)-hES治疗鼠人EMs模型,认为质脂体介导pcDNA3.1(+)-hES治疗有效,ES蛋白是通过VEGF与内皮细胞达到治疗效果,转ES基因治疗在注射后3天表达达到最高.4.采用20ug pcDNA3.1(+)-hES进行治疗暂时未见对于子宫、卵巢影响,但对于生殖系统影响应予以重视.5.质脂体介导pcDNA3.1(+)-hES质粒2ug共培养3天腺上皮细胞转染率92%,基质细胞转染率85%.对于EMs模型治疗有效可能与基质细胞受到作用有关.6.局部注射脂体介导pcDNA3.1(+)-hES治疗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终生疾病,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在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当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首位原因。多年来,对糖
革兰阴性细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革兰阴性细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AmpC beta-lactamases,AmpC酶)是导致其对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A
目前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可以使患眼恢复良好的远视力,但在二十一世纪,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何使患眼在白内障术后恢复远视力的同时恢复调节力,是倍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