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2O(氧化亚氮)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目前在大气中浓度约为0.32ppm,年增长率为0.25%,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6%,增温潜势约为CO2的310倍,还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使地表的紫外辐射增加。但是,目前对大气N2O的源汇估算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是对已知源的强度估算不足或某些重要的源未被发现。过去认为,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是土壤-植物系统向大气排放N2O的唯一生物源,忽略了N2O产生的其他生物过程。陈冠雄等首次报道了植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本身也能释放N2O,这一重要的发现为生物源N2O的估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提高N2O源汇估算的精确度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善于植物排放N2O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对植物排放的N2O在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中究竟占多大的份额,这一重要问题则很少涉及,而已有的报道还表明,所占份额差异甚大,从占不足7%到50%。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采用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采用封闭式分隔箱法,对田间栽培大豆、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气相色谱法、同位素比率质谱法,对植物排放N2O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影响植物N2O排放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植物N代谢过程中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同N2O排放通量的关系;研究了温度、湿度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封闭式箱法研究了大豆的N2O传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为研究大豆是否传输土壤中的N2O,分别将大豆置于纯水中和充入2ml/L的N2O的水中。实验结果表明,大豆置于纯水中和充入N2O的水中,其N2O排放通量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大豆不会传输水中的N2O。在大田土壤N2O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大豆不会传输土壤中的N2O。应用封闭式分隔箱法对田间大豆的N2O排放通量在土壤-大豆中的贡献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50多天的观测期内,大豆排放的N2O在土壤-植物系统所占份额差异很大(8%-67%),施加尿素和不施加尿素处理的平均贡献率为24.47%、20.13%。并且施加尿素的处理比没有施加尿素的贡献率高。计算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通量,鉴于用封闭式箱法测定的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通量值不是太精确,所以本文利用大豆与土壤排放的N2O的通量和作为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通量值。证实了植物可能是大气N2O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排放源,以往可能低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强度。利用封闭式箱法对大豆排放N2O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植物的开花结荚期,大豆N2O排放通量比较少而且变化不大;而到成熟期时,大豆N2O的排放通量急剧增加,达到了一个大的排放高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大豆成熟期,随着大豆植株的衰老,大豆体内的N素营养转移,造成大豆后期N2O排放通量急剧增加。而在整个观测期,施加尿素处理的大豆N2O排放通量比没有施加尿素处理的通量大,所以N素肥料能增加植物N2O的排放。用封闭式箱法对土壤N2O的排放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前期土壤N2O排放通量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从8月7日开始土壤N2O的排放增加,达到了一个排放高峰,而在大豆的成熟末期,土壤的排放通量又显著增加,形成又一个排放高峰。这可能是由于大豆成熟后期,大豆的根瘤破裂,造成大量被固定的N素进入土壤。对大豆N代谢过程中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与N2O排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硝酸还原酶活性、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与N2O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在观测大豆N2O排放通量的同时对影响N2O排放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是影响N2O排放的重要因素。植物N2O排放通量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在观测土壤N2O排放的同时,还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施加尿素、不施加尿素的处理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573、0.5494。而与裸地的处理没有线性关系;土壤水分与施加尿素、不施加尿素、裸地的相关系数为0.1834、0.3559、0.8141。土壤水分与裸地呈线性关系。而与施加尿素、不施加尿素无明显线性关系。应用同位素比率质谱(IRMS)测定大豆在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大豆在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中的贡献为54.7%。比用气相色谱测定的贡献值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药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与分类学上的青蒿(Artemisia apiacea)同属菊科(Asteraeeae D,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从青蒿中分离出的青蒿素是目前所有抗疟药中起效最快、疗效最好、毒性最低的药物。然而,目前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普遍偏低,为了提高青蒿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青蒿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同源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栽培的20年、12年、7年、4年生不同树龄马占相思正常木和受压木的木纤维分子形态尺寸、微纤丝角和木纤维比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纤维分子形态尺寸: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