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处理对中锰TRIP钢中P晶界偏聚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锰TRIP钢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成本,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代先进高强汽车用钢。因此,进一步提高中锰TRIP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中锰TRIP钢的强度,常在钢中添加磷元素以达到固溶强化的效果,然而磷在固溶强化的同时,又很容易在晶界偏聚,从而增加中锰TRIP钢的脆性。因此,有必要对中锰TRIP钢中磷的偏聚行为进行研究。本文以铌含量不同的热轧0.2C-5Mn钢(A钢0.004wt.%Nb,B钢0.026wt.%Nb)为实验材料,先在650℃退火2h,然后在550℃恒温时效2070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技术,研究中锰TRIP钢中磷的偏聚及析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中锰TRIP钢经过时效处理后,钢中的磷发生了非平衡偏聚,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磷的晶界偏聚量迅速增加,直到50h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磷的偏聚量逐渐减少,非平衡晶界偏聚的临界时间约为50h,与理论计算结果49h较为吻合。经过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后,磷偏聚区和碳偏聚区存在一定的重叠性,磷偏聚量高的地方,碳含量较高,反之,碳含量高的地方,不一定存在磷偏聚,碳和磷的这种实验现象比较符合共偏聚(co-segregation)理论。另外,对比0.004Nb钢和0.026Nb钢两种实验钢中偏聚区的最大磷偏聚量发现,铌微合金化具有降低或延缓钢中磷偏聚量的特点,可以相对降低B钢中6.5719.5%的最大磷偏聚量。由EBSD菊池花样的分析结果可知,当磷偏聚区的磷含量为1.15at.%时,含磷析出相为基体相(α-BCC结构),此时磷为固溶状态。当磷偏聚区的磷含量在2.286.51at.%范围内时,磷为析出状态,其析出相为Fe4P、FeP以及FeP4几种不同结构,并且随着偏聚区磷含量的增加,析出相中磷原子数增加。
其他文献
机器翻译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模型将一种自然语言的书写形式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书写形式,近年来由于神经网络计算能力的逐步增强,可以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机器翻译,词能够被映
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大部分远离负荷相对集中区域,风电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成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进行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输电线路的远距离输送能力,提高输电
指纹形态学特征是研究指纹识别系统的重要依据。基于形态学的指纹特征提取算法只能提取单一特征,获取多种特征需要组合多种不同算法。能否通过一种算法同时提取指纹的多种特
研究目的:观察MRL/lpr狼疮鼠外周血、骨髓及髓外造血生成情况;MRL/lpr狼疮鼠和C57BL/6小鼠骨髓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表面的粘附分子N-Cadherin表达水平差异及对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观察同种异体BMMSCs(bone marrow ma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输注对MRL/lpr狼疮鼠造血的影响。方法:(1)通过血细胞分析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应用于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变换器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绿色环保”电能变换器。根据变换器输出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压源变换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和电流源变换器(Current Source Converter,CSC)。其中,由于电流源变换器具有较宽的输出电压范围、直接控制输出电流、内在的短路保护能力及动态响应快等优点,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电动汽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以图像作为载体快速高效的获取信息,这就对图像的采集、传输、存储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亮度分布不均匀的自然环境中,高反光物体成像时
本研究对采自吉林、辽宁两省主要稻区的154份初侵源样品,田间耕作层土壤、病残体(土壤耕作层)、病稻草、种子进行相关处理,并通过利用PCR技术分别对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初侵染源进行相应病原菌的检测。明确种子、土壤、病残体、为吉林、辽宁两省主要稻区细菌性病害的初侵染源。其中,出现阳性条带的样品如下:吉林省白城市1份土壤样品、吉林省四平市共6份种子样品、吉
研究目的:对我国男子轻量级运动员的挺举技术参数进行现场采集并通过大样本量的统计学研究,试图建立我国男子轻量级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的综合评价模式。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挺举
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是一种表观遗传(Epigenetic)现象,是指哺乳动物的一少部分基因优先表达来自父系或者母系的等位基因。印迹基因在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胎盘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印迹基因表达紊乱常伴随疾病的发生。牛由于具有实验动物(如啮齿动物)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成为后基因组时代人类疾病研究的新型模式生物。目前,印记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小鼠中,而牛中被鉴定的印记基因
复杂网络的应用研究在近几年被拓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由最初规模庞大的基电网络,金融网络和航空网络,到近期的互联网社区网络等,都得到各界研究人员们的关注。而复杂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