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ARCUSdigma系统对正常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discdisplacementwithreduction,ADDWR)、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discdisplacementwithoutreduction,ADDWoR)的下颌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TMJ发生ADDWR、ADDWoR时的下颌运动轨迹特点,探讨下颌运动轨迹的定性、定量指标在诊断TMJID中的价值,为应用该系统辅助诊断TMJID提供初步诊断标准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
第一章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患者的TMJ动态MRI研究。
研究目的:应用MRI,分析无症状人群及TMJID患者的关节盘形态位置变化及髁状突运动特点。
研究材料和方法:临床初步诊断的无症状人群18例、单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6例、单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7例,均进行动态MRI颞下颌关节成像。
研究结果:
1.18例无症状人群中,13例正常TMJ、5例单侧ADDWR。16例临床诊断ADDWR患者中,14例单侧ADDWR、2例ADDWoR。17例临床诊断ADDWoR患者中,13例单侧ADDWoR、3例骨关节病、1例关节盘穿孔。
2.TMJID患者的关节盘不同程度的前移位且随着程度加重出现形态改变,从正常的双凹状到后带增厚、膨大、伸长、折叠等。关节盘双板区与后带间的分界较正常图像模糊。2例单侧ADDWR伴有髁状突运动过度及翼外肌肥大病理改变,髁状突运动明显跨越关节结节顶。不同类型TMJID髁状突运动类型有一定的差别。
3.关节盘前移位程度越重,上下腔及盘后组织T2信号越高,关节内紊乱的程度也就越重,髁状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就越向后向上移位。
研究结论:MR动态成像可以直接观察正常人与不同类型TMJID患者的髁状突以及盘-突复合体运动特点。
第二章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患者的下颌运动轨迹。
研究目的:研究正常人及TMJID患者的下颌运动轨迹,建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对TMJID的初步诊断标准。
研究材料和方法:
1.仪器和参数利用ARCUSdigma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观测髁状突及切点的运动特点和运动范围。
2.临床病例正常人13例、无症状单侧ADDWR5例、单侧ADDWR14例、单侧ADDWoR13例,嘱患者做最大开闭口运动。
研究结果:
1.正常人的运动中心、切点运动轨迹平滑、基本吻合,双侧运动中心运动轨迹左右对称。运动轴始终保持平行,呈现开闭口初、末时密度比开闭口中时大。双侧运动中心速度曲线基本一致。运动中心运动距离13.2±3.1mm,切点运动距离41.1±3.8mm。
2.单侧ADDWR患者运动中心运动轨迹出现弹跳、切点运动轨迹弹跳或左右分离;当运动中心、切点均出现弹跳轨迹时存在时相的一致性;开口型向患侧或健侧偏斜或无明显偏斜,出现偏斜时侧向偏摆距离均明显增大(>5mm)。患侧运动轴密度改变出现弹跳现象。患侧运动中心、切点弹跳切迹前后速度明显增大。运动中心运动距离13.8±4.5mm,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切点运动距离39.4±5.5mm,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单侧ADDWoR患者运动中心轨迹基本吻合或左右摆动分离;切点轨迹均不同程度偏斜患侧,侧向偏摆距离明显增大(>5mm)。患侧运动轴密度较健侧增大。患侧运动中心速度明显小于健侧。运动中心运动距离5.7±3.5mm,显著小于正常人(p<0.05);切点运动距离24.1±5.4mm,显著小于正常人(p<0.05)。
研究结论:
1.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可以完全真实记录髁状突运动轨迹。
2.TMJID患者与正常人的下颌运动轨迹有显著的差别,可以利用显著差异点提出辅助诊断TMJID的初步诊断标准。
第三章下颌运动轨迹描记辅助诊断TMJID的临床。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在TMJID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
1.利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临床初步诊断为TMD患者的下颌运动轨迹,双盲前提下根据本研究第2章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辅助诊断。
2.双盲前提下对该组患者MRI检查进行影像学诊断。
3.以MRI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辅助诊断TMJI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研究结果:以MRI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辅助诊断ADDWR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75%;诊断ADDWoR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6.7%。
研究结论: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TMJID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