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应用于晶体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无足够晶体后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除外术前角膜散光1.5D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低于0.1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例13眼,经3.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器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对照组10例10眼,经4.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镊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巩膜上。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对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比较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度数、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以及眼压等资料。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258,P=0.035)。术前预期屈光度数以及术后实际残余屈光度数的绝对值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观察组要小于对照组(t=2.363,P=0.028)。手术源性散光方面,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小于对照组(t=3.77,P=0.01)。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人工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对照组出现1例人工晶体偏位。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后囊膜异常的无晶体眼来说,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相比巩膜固定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人工晶体度数的可预测性好,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