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于2010年6月—2010年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鳙和鲫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1.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及生物量变化特点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 养殖周期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变化范围在1.38×107~1.50×108 ind./L,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 ind./L、6.95×107 ind./L和6.74×107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在8.13~151.25 mg/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 mg/L、62.12 mg/L和85.52 mg/L。6~8月,模式Ⅲ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高于模式Ⅰ与模式Ⅱ;9月模式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模式Ⅰ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6月和8月,模式Ⅲ与模式Ⅰ、模式Ⅲ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式Ⅲ和模式Ⅰ,模式Ⅲ和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差异性显著(P<0.05),模式Ⅰ与模式Ⅱ在7月和9月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 三个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2.不同养殖模式下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Chl-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290~0.2494 mg/L,平均值分别为0.1359 mg/L、0.1050 mg/L和0.1152 mg/L。三种养殖模式的Chl-a含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6~8月水体Chl-a含量上升,9月均有所下降。通过对Chl-a含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hl-a含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拟合度高达0.5457,呈现为较好的线性关系。 3.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及生物量变化特点 共检出原生动物92属153种,轮虫28属60种,枝角类10属15种,桡足类3属4种。三种模式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没有明显差异,均以个体相对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种。 三个模式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5.78×105、4.09×105、4.02×105 ind./L;其中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97%以上,轮虫则占2%以上,甲壳动物不到0.1%。 模式Ⅰ中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39.19 mg/L,而模式Ⅱ与模式Ⅲ较接近,分别为23.38 mg/L和24.70 mg/L。大型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9 mg/L、0.58 mg/L和2.69 mg/L,各占总量的3.43%、2.29%和10.41%。模式Ⅲ中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最大,与模式Ⅱ和模式Ⅰ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模式Ⅰ与模式Ⅱ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月除外)。小型浮游动物生物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三个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水平均较高,养殖水体水域环境良好,有利于鱼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