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糯玉米蜡质基因位点受到人工选择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糯质玉米是玉米作物中特殊的一种类型,主要被用于鲜食、工业支链淀粉、纤维和造纸生产等。糯玉米最早在中国被发现,对其起源虽已有许多报道,但确切的起源还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糯玉米是美洲栽培玉米在16世纪引入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后经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另一个观点是薏苡与中国糯玉米相近。中国典型的糯玉米品种是来自云南、广西地区的地方品种(如四路糯、宜山糯和巧家白糯)。蜡质基因(wx)是糯质玉米、水稻等作物最为重要的基因,该基因的突变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导致直链淀粉合成受到显著抑制,使其含量往往达到5%以下,而
其他文献
水稻(Oryza sativa)病毒病害造成水稻的减产与品质下降,给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如喷洒农药等往往会造成环境及食品的污染,效果也不能持久,而传统的育种方式也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毒的水稻品种成为解决这一病害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 PAP)是从美洲商陆(Phytolacca
学位
维生素E,又叫生育酚,是一种对植物、动物和人类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抗氧化剂,而绿色植物是人类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因此,克隆植物维生素E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对维生素E含量进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大豆EST数据库资源,通过电子克隆与实验克隆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大豆维生素E代谢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基因:大豆尿黑酸叶绿基转移酶(HPT)基因和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γ-TMT)基因,并以得到的
学位
电子克隆(in silico cloning),又称虚拟克隆(virtual cloning),是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而日益发展起来的克隆基因的新方法。但由于受到序列资料丰富度的限制,在植物基因克隆领域应用仍不多。随着EST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某些植物基因的电子克隆已经成为可能。本文以拟南芥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
学位
豆科/禾本科作物混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农业生产兴起后这种古老而科学的作物栽培方式被弱化。本文通过设计一个对比性强,测定大量基础数据的盆栽试验,旨在为这种高产高效种植方式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低N、P含量的沙土中,通过三种不同混作方式(混作、不完全混作、单作)、三个N素水平(75mg/kg.土、150mg/kg.土、225mg/kg.土)、接种是否(接种、不接种)共18个处理组合
学位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是瘤菌科的一种土壤杆菌,含有Ri质粒。它侵染植物后,Ri质粒的一段DNA(T-DNA)在植物细胞基因组的整合和表达导致发根产生。发根能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属五加科人参属,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用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根部含有大量的皂苷和多糖。现代药理
学位
野大麦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内蒙、青海及新疆等地,草质柔软、适口性好,多生长在较湿润或微碱性土壤上,盐碱化草甸上分布较多。野大麦耐盐碱性较强,在pH8.3-9.5,含盐量为1.5%,钠离子含量0.01%的苏打盐碱地上生长良好。耐盐碱这一生态特性的研究对正在或将要退化的草原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是在已对野大麦的生理生化特性、耐盐突变体、耐盐分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双向电泳分离技
学位
紫花苜蓿是一种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豆科牧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蛋白质饲料,缓解人畜争粮问题。而在北方地区影响苜蓿产业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就是安全越冬问题,有效避免低温冻害对苜蓿的影响,就要求改良苜蓿品种,从根源上提高苜蓿的抗寒能力。目前对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研究国内较少,本文采用RT-PCR克隆技术,以三种不同休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分离得到与抗寒性有关的冷诱导基因,对其基因特性、基因功能进行了
学位
硫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在植物的生长调节、解毒、防卫和抗逆等过程中起作用,并影响作物的品质。据报道,目前全世界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壤缺硫或潜在缺硫,我国土壤缺硫地区也在迅速扩展,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成了单子叶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研究水稻硫酸盐的同化途径及调控机制对深
学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块根是一种大宗常用中药材,至今已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生产上,地黄连作障碍十分严重,早在明代就有记载,但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至今不明。栽培地黄后,其根系分泌物、残根和部分茎叶留存在土壤中,其中含有水苏糖和梓醇等地黄特有成分,其是否是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简化研究体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学位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于2004—2006年,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3个施氮水平(150kg/hm~2、225kg/hm~2和300kg/hm~2)和3个土壤含水量(40—50%、60—70%和80—90%),系统研究了花后土壤含水量和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探讨了强筋小麦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量和花后适宜土壤含水量,主要结果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