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γ干扰素( IFN~γ)对体外培养的胆总管损伤愈合过程中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胆管狭窄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方法制作兔肝外胆管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将γ干扰素加入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内,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FN~γ对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肝外胆管瘢痕组织块在接种后6~8d可见成纤维细胞游离生长。对照组胞体较大,呈梭形或多角形,细胞可见2~4个长短不一的突起,边界较清;实验组加入IFN~γ后,细胞生长密度降低,细胞间排列较疏松,胞体萎缩变小,有的逐渐呈圆形回缩。。2.MTT比色实验结果显示,加入IFN~γ,培养24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OD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入IFN~γ培养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其中2 000 U /ml浓度组无统计学差异性( P > 0.05) ,而在4 000、6 000、8 000、10 000 U /ml浓度组有统计学差异性( P < 0.05) ,说明实验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当IFN~γ达到一定浓度时能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并且在该浓度范围内, IFN~γ对肝外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IFN~γ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之增加。3.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培养48 h处于S-G2-M期的百分比为(52.388±2.434) % ,加入IFN~γ作用48 h, 2 000 U /ml浓度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 ;而4 000、6 000、8 000、10 000 U /ml浓度组处于S-G2-M期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1)。随着药物浓度加大,DNA合成前期细胞百分数逐渐增多,而DNA合成期和合成后期细胞的百分数逐渐减少。结论IFN~γ对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及增殖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IFN~γ与细胞数量改变之间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IFN~γ在抑制胆道挛缩,预防胆管瘢痕的形成,减轻胆总管愈合过程中的胆道狭窄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