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研究分别采用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的根、茎、叶的水浸液和提取物——水苏碱处理钉螺,同时设清水和氯硝柳胺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1)益母草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用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处理钉螺,在不同时间的处理下,钉螺死亡率存在差异。钉螺死亡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益母草根(4g/L,3d)、茎(4g/L,3d)、叶(2g/L,3d)的水浸液和水苏碱处理液(0.60g/L,5d)均可达到100%的毒杀效果,与氯硝柳胺溶液(0.001g/L)的灭螺效果相当,但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叶>茎>根; (2)钉螺趋避性研究表明水苏碱和益母草根、茎、叶的处理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驱逐作用,而盐酸益母草碱几乎没有作用; (3)采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分别对各组钉螺样品的酯酶同工酶进行出理,发现经处理1~2天后钉螺的酶活高于清水对照组,处理3~4天后钉螺的酶活最强,而处理5天后钉螺样品的酶活则大大减弱。在这一处理过程中,有时出现新的酶带,有时又有酶带消失; (4)经低浓度水苏碱(小于0.60g/L)处理后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上升,增加幅度从9.152%到58/72%,表明促进了钉螺的能量代谢;而在高浓度(大于0.80g/L)处理后的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下降,减少幅度从11.68%到76.16%,表明高浓度水苏碱处理液通过影响钉螺的能量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水苏碱处理后蛋白质的减少幅度较小(从5.66%到13.69%),不能与其死亡率体现相应的变化。(5)钉螺经0.6-1.0g/L的水苏碱溶液处理72h后,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其肝脏表面及肝细胞结构的变化。肝细胞肿胀,核仁消失,核质稀疏,内质网断裂,线粒体增多,且随处理的浓度加大,损伤加重,内质网几乎全部囊泡化,细胞核开始破裂,线粒体也破称文中也讨论了钉螺可能致死的原因,为探讨水苏碱对钉螺的损伤程度和灭螺机制提供亚显微结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