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薄层连续CTA扫描显示旋股外侧动脉三维形态;2、通过下肢CTA造影扫描数据,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模拟三维构建,了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数字化解剖基础,指导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材料和方法1、个人计算机系统:硬件平台:CPU:IntelCore3i7-3610QM,显卡:Nvidia GeForce GT650M,内存:4G DDR3,硬盘:750G,显示器:华硕15.3,LED;操作系统:Windows8中文版,应用软件:Amira5.4.3。2、下肢CTA造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可视化初步研究:数据来源:南京市鼓楼医院CT室采集的15例(27侧)下肢CTA扫描数据集,扫描参数:层厚0.625mm,电压120.0KV电流70.0mA。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欧乃派可。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将其数据以.DICM格式导出,使用个人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利用Amira提供的画笔、套索、魔术棒重建等工具重建肌肉、皮肤,利用等值面重建骨骼、血管,多重显示图像并拟合,多方位旋转和多重组合显示血管、皮瓣、肌肉、骨骼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自带的测量工具对穿支定位,观察记录股前外侧穿支动脉的位置、类型及血管外径,记录和描述观察数据和结果。结果27侧样本观察并记录到旋股外侧动脉穿支58条,平均每侧数据发现2.15±0.95支穿支,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上缘距离平均为43.64±2.93cm(38.90-48.28cm),各穿支距离髂前上棘距离平均为22.86±3.17cm(17.84~31.82cm)。各穿支至髂前上棘距离占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上缘距离比例平均为52.41%±6.52%(42.14%-69.78%)。穿支中肌间隙穿支14支,占24.13%,肌皮穿支44支,占75.86%。其中7(25.93%)侧数据发现1支穿支,13(44.44%)侧数据发现2支穿支,5(18.52%)侧发现3支穿支,3(11.11%)侧发现4支穿支(图3-2),未发现不存在穿支的样本。结论1、股前外侧区域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中点附近存在解剖恒定、合适血管蒂长、外径粗大的穿支,具备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的解剖基础;2、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前行CTA评估可以精确立体化的观察穿支三维形态、走行、位置,确定优势供区、优势穿支,对于皮瓣安全切取、减少对供区的损伤、减少手术时间具有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