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排放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碳减排的目标和路线图。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一二三产业发达,碳排放量多,减排压力巨大。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影响区域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掌握其变化规律就会明晰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进行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199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目视解译了其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并利用Arcgis10.2进行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然后分别依据土地利用保持和土地利用转移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1990-2018年的碳排放变化特征;在总结研究区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CA–Markov模型预测了其2030年、206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计算其相应的碳排放。最后利用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法预测了研究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论如下:(1)近三十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强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不断增加。空间上看,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地区,中部地区变化相对较小。(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面积呈减少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耕地转移变化较大。其中,1990-2000年,耕地流出最为显著;2000-2010年,耕地向草地、林地转移面积增加是重要特征;2010-2018年,耕地持续流出、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降低。(3)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上看,1990-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碳汇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转移。山东半岛城市群保持的土地利用碳汇量不断减少,尤其是耕地所保持的土地利用碳汇量减少量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保持的碳汇量先减少后增加,研究初期最高。耕地保持的碳汇量变化较大,呈现出由中部地区向四周减少的趋势。(4)根据马尔科夫预测模型,203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除了耕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转移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的流出。2060年的预测数据表明耕地增加、林地减少但减少量较低、草地增加、水域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减少、未利用地增加。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最大的是林地流出与草地面积增加。(5)根据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模型预测,与2018年比较,2030年耕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面积比重增加1.66%,林地比重增加0.51%,草地增加0.76%,水域减少2.65%,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增加0.44%,未利用土地减少0.73%。2060年耕地增加1.22%,林地增加0.87%,草地增加0.71%,水域减少2.83%,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增加0.64%,而未利用土地减少0.62%。优化后的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减少,转移碳汇量增加。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文本、图像、视频等数字信息走进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黑客入侵、仿制、篡改、非法复制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数字信息的安全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有效保护数字信息的版权,数字水印技术应运而生。先前比较成熟的二值图像水印技术和灰度图像水印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彩色数字图像因其直观形象、易懂和美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成立65年了。65年前,一大批上海老专家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艰苦的重庆,创建了重庆乃至西部第一所儿童医院,他们坚持"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西迁精神",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建设高水平医教研儿童医院的梦想,也将"上医"的血脉、
期刊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5800万例死亡人口中约有30%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发生后,会造成心肌细胞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伤,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必要。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活动状况的电信号,具有获取简便、成本低廉、使用简单、没有创伤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近年来,通过12导联心电图完成
非线性、随机、时变时滞等是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时滞往往是引起系统性能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随机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几类不同的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利用back-stepping设计方法和Razumikhin定理,研究了它们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和稳定性分析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先研究了一类二阶的随机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设计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器主要是
为了解家庭养育环境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采用《0~6岁婴幼儿发育筛查测验》和《0~1岁婴幼儿家庭养育环境(城市版)》问卷,调查参加儿保家庭的养育环境。结果显示:家庭养育环境质量与婴幼儿智能发育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家庭养育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环境评价得分显著正相关;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除受到家庭养育环境变量的影响外,还受到"孕期特殊情况"及"出生后特殊情况"的影响。因此
时变阶非线性系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广泛存在于欠驱动系统、锅炉-涡轮机组等现实生活中,受这些现实应用的启发,当系统阶次存在时变情况时,利用Backstepping设计方法,参数分离技术,图论以及It(?)引理,研究时变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对于存在未知时变阶次和参数未知的随机系统,研究自适应输出跟踪控制问题.利用参数分离技术和Backstepping设计方
1932年,教育系统尝试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教育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与教育系统理论的交叉部分解释一些教育现象,这为教育学研究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人们看到了生态学对教育系统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们也不例外。生态学中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多元的生态观逐渐融入到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老师的科学教育指出了具体路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
期刊
干扰普遍存在于工程环境中,不可避免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此外,复杂环境下对被控系统的控制精度、收敛速度等性能要求愈来愈严格,因此如何有效的处理干扰、提高系统的收敛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采用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DOBC)方法,研究了系统在不同干扰环境下的有限时间抗干扰控制问题.本文包含如下内容:第一部分考虑了系统在非线性和干扰下的有限时间抗干扰控制问题.依据干扰的
加热炉是将板坯加温至加工温度的装置,是工业加工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提高加热炉稳定性以提高生产安全性对整个钢铁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加热炉温控系统控制加热炉温度使板坯达到预定加热温度,满足后续生产的要求,温控系统性能直接影响着板坯的质量及能源的损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工时长并不是在无限时域内,所以相较于渐近稳定有限时间稳定(Finite-Time Stability,FTS)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具有实
现实中的许多领域可以用随机系统来描述,例如电力系统、生物和环境领域等,另外时滞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工程系统中,受这些现实应用环境的启发,本文针对此类系统利用高增益齐次占优设计和backstepping方法,研究了系统的状态不可测量的情况下的跟踪控制问题.本文所进行探究工作如下:对于一类随机非线性时滞系统,研究其在状态是不可测量的情况下的跟踪控制.该研究拓展了以往对随机系统的研究,并采用输出反馈方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