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最早被发现并命名的微孢子虫,它可造成蚕桑产业的巨大损失,也是产业中唯一的强制检疫对象。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慢性、全身性感染家蚕的病害。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群体内的传染途径有两种: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至今公认能胚种传播的家蚕病害只有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本研究对象是通过胚种传播途径感染了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通过胚传感染实验的观察及对感染率、感染量等关键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病理学及生理学方面的相关基础数据,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检疫、防治和建立荧光定量PCR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用3个浓度梯度的低剂量Nb孢子添食5龄食桑第5天的秋丰蚕。秋丰蚕化蛾后统计其中母蛾的感染率和感染量,结果表明第一代家蚕5龄第5天感染剂量越高,母蛾感染率越高。感染母蛾与白玉雄蛾交配产卵即为F1代,调查母蛾的感染率和感染Nb孢子量,以及卵圈的胚传率。单独饲养3个感染母蛾的次代各300头和3个健康母蛾的次代各50头,调查了死蚕、蛾、5龄活蚕的感染率,发现胚传率为1/30的组比胚传率为0的组子代总体感染率高。在三眠以后有Nb孢子检出,表明经卵传染的家蚕,在低剂量感染Nb的情况下可以活到4龄以后甚至完成生命周期。 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蚕卵的Nb感染,蚕卵的孢子量差异达到了4个数量级,检测浓度范围大;通过抽样调查,3个平行组重复性高。本次检测结果证实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转青卵中Nb孢子的有无,还可以定量检测其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