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层状、低幅度、高渗透底水油藏属于一种特殊的底水油藏,这种油藏类型于2000年6月首次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准噶尔盆地沙漠腹地陆梁地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K1h2)地层发现。这种油藏同国内外较为常见的、油、水层厚度较大的底水油藏相比,在地质、油藏工程和开采特征等方面明显存在差异,国内外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开采实例报道。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选择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K1h23砂组K1h23-4油藏,作为研究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典型对象。通过对该油藏的研究,较为系统地确定该油藏以及类似油藏在地质、油藏工程和开采机理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或问题在国内外底水油藏中并不突出的),并提出薄层状、低幅度、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开采方法和技术应用策略。 在对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陆9井区K1h23-4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综合研究过程中,本文应用了油藏工程、水动力学原理和油藏模拟技术等多种模型和方法,获得了相应的开采理论以及认识及观点,对于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合理开发和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种油藏类型,本文首次引入了油厚比概念来划分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层的类型,这一概念来自于底水油层注采井组单元模拟。研究表明,油厚比概念不但综合反映了底水油层的油层、水层的内在地质特性,也符合生产动态实际情况,为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分井、分区优化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底水水体的大小,对射孔技术、不同类型的薄层状底水油层的产液(油)量及合理产液量与压差,注水量与注采压差,注采比控制、采油速度控制等油藏工程和油田开发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方法与观点不但可以指导陆9井区K1h23-4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开发,也为类似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