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理念,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静止层面分析城市内部的信息化应用与发展,对于智慧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关注度不够。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之间各类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频繁,仅从个体城市内部的信息化发展角度理解智慧城市的涵义是不够的,需要从流动视角深入研究智慧城市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与结构特征。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与量化分析,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把握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最新趋势,剖析相关领域政府注意力配置分布;结合智慧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从动态视角基于隶属关系模型构建我国智慧城市网络,分析我国智慧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提升智慧城市绩效水平的具体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从中央到省市不同级别政府均出台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相关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上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类型多样,发布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但政府注意力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信息技术发展两大领域。政策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主体,此外,近年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等智慧城市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2)以我国智慧城市企业主体隶属联系模型构建智慧城市网络,发现我国智慧城市网络总体呈现出显著的发展不均衡态势,东中西部差异显著;智慧城市整体网络通达性较高,在个体网层面,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智慧城市在整体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影响着整体智慧城市网络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此外,智慧城市的行政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人才以及信息化水平对其网络特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智慧城市的网络位置与结构属性对其绩效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智慧城市网路中,吸引更多的外部创新资源流入,主动与其他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城市智慧发展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之间双向合作越多,则彼此的建设发展水平越高;特别对于中小型智慧城市而言,其所处的网络位置与发展绩效密切相关,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意味着能够与更多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智慧城市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效率,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