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语习得和写作领域,如何纠正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是学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受认知心理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实证研究围绕着反馈是否能促进二语发展,以及哪一种反馈更有效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然而,整合迄今的研究成果,人们还不能提供毫无异议的证据来说明什么样的纠正性反馈最有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反馈研究应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社会文化理论,特别是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能有效揭示二语习得的机理。当前,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纠正性反馈研究甚少,并且结果存在分歧。一方面,现有研究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如样本量少,关注短期而未关注长期发展,只用语言准确度作为语言发展的衡量标准,而忽略语言流利度和复杂度。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在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学习环境展开,而在以英语作为外语(EFL)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中国EFL课堂中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开展实证研究考察EFL学习环境下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基于实证方面的不足和教学方面的空白,本研究将探讨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纠正性反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本文采用“前测-干预-后测-延迟后测”的设计模式,总共47名受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过程中,实验组依据“调整量表”(“Regulatory Scale”),提供符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反馈;对照组则没有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随意提供直接反馈或间接反馈。此外,话题写作和读后续写是三次测试的测量工具,用于衡量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情况。最后,采用多层统计模型(Multilevel Model)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纠正性反馈能促进语言复杂度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对准确度只有短期效果,而对于流利度不具备促学效果。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