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公共精神作为“守公德”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公共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要求人们具备强烈的公共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同时能够以公共理性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时刻保有社会关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奉献精神、理解宽容精神等,守规则、有责任、讲担当。初中生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培育其公共精神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也有助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此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将“有公共精神”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厘清公共精神以及初中生公共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初中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意义与目标,同时以初中三个年级共六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研究文本,对初中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内容进行探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培育学生公共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共包含四个部分内容:首先,解决“什么是初中生公共精神”以及“为什么要培育初中生公共精神”这两个基础问题。明确初中生公共精神的内涵以及培育初中生公共精神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满足和谐社会需要;强化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次,解决“培育初中生公共精神须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一重要问题。结合公共精神相关理论阐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重要文件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将初中生公共精神培育目标归纳为如下四项:增强初中生公共意识,争做“公共人”;强化初中生公共理性,学做“理性人”;培养初中生公共关怀,愿做“有心人”;提升初中生公共责任感,能做“负责人”。再次,解决“为达到初中生公共精神培育目标,《道德与法治》教材如何进行内容选择与设计”这一核心问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中蕴含的公共精神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精神的呈现方式、话语表达作进一步分析。对培育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后,结合对一线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初中生公共精神培育中尚存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就“如何使《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好发挥培育初中生公共精神的作用”这一关键问题,尝试提出相关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培育学生公共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