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适用状况的实证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首次出现和运用“排除合理怀疑”是江苏省的司法机关出台的相关规定,之后才进入我国的正式的法律条文中,成为我国刑诉法的一部分,后来随着该证明标准的在司法运作中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又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使得其适用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对我国的刑事司法运作产生尤为深刻的影响。首先,拓宽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使得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查明真相与证据。其次,操作性更强,作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第三项要求,使证明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使得诉讼程序也更加完善。再次,使得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证明手段更加多元化。我国以往的刑事证明手段更加侧重于从客观层面进行论证,但是“排除合理怀疑”引入后,则是客观层面与主观层面统筹兼顾,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证明方式。然而,“排除合理怀疑”源于英美法系,我国将其引入之后,没有在制度层面对其内涵和适用情形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导致其在司法运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笔者以“排除合理怀疑”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相关案例,通过归纳和总结司法实践的各裁判观点,发现该标准在司法运作中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实质性。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承办案件的人员得出被告人能够或是不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的结论,部分办案人员往往并没有进行很多的主观层面的思考和逻辑论证,而只是简单地套用办案过程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套话,就直接得出能够或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结论;而另一部分办案人员,虽然也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主观层面的思考和逻辑论证,但是从整体的说理层面来看,仍然不够明晰,在论证的过程中对于哪些证据是合理的、哪些证据是不合理的;以及能够或不能排除“怀疑”的原因说理不够深入,对于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说理不够透彻,在适用的过程中也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形。二是缺乏严谨性。由于我国在引入该证明标准时对“合理怀疑”的具体内涵并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界定,所以就容易导致司法运作过程中具体承办案件人员在理解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司法运作中对“合理怀疑”没有具体的描述,在论证的过程中对于哪些证据是合理的、哪些证据是不合理的;以及能够或不能排除“怀疑”的原因的说理都不够深入,对排除“合理怀疑”的过程言及更少,对定罪标准的解释缺乏说理性,因此裁判的结果也就相应的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三是具有同一性。我国的刑事案件的类型有很多,同时也划分了不同的诉讼阶段,但是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在规范层面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案件类型和所有的诉讼阶段,仅适用同一证明标准,表明我国的证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的粗放,不符合一般的司法认知。对此,本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深入的考察、总结“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适用,以及司法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其适用效果的建议,以期使得该标准在司法运作中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出来。其一是将“合理”、“怀疑”的含义具体化。以便办案人员理解和适用;其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证明标准体系。在各类型的案件、各个诉讼程序中,采取区别化、层次化的证明标准,以此为基础,提高“排除合理怀疑”在司法运作中的适用能力;其三是增强审判独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判人员在综合全案审理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出合理的裁判。其四是继续推动庭审的实质化。举证、质证、认证的实质化,强化证人鉴定人出庭,激发法庭辩论的积极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实质化庭审中的实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预防、疼痛缓解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某医院卧床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行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管理。比较两组压疮发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12.24%,高于观察组的2.04%(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但观察组VAS得分下降更多(P<0.05
目的:对延续性护理预防老年高危压疮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7例老年高危压疮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延续性护理,两组压疮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危压疮患者应用延续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每20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就会翻一倍。但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当地教育水平高、人群健康意识普及,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已逐渐走低。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郁金泰表示:"由此可见,阿尔茨海默病可防可控,这样的现实令我们都很惊喜,相关研究也应该更着重于预防。"
期刊
2019年9月21日是第26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标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老年期痴呆预防意识,推动预防关口前移。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英文缩写AD)自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zheimer首先报道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医学界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AD是一种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加重的退行性脑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患者表现为全面性痴呆和人格改变,中、后期出现大脑皮质受损的失语、失用、失写等皮质综合征。病理特征为神经细胞内有神经纤维缠结、
期刊
自20lO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1年间,我院共收治缺血性脑卒中112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5.36%。临床资料说明:(1)脑干梗死的发病率并不低;(2)脑干梗死患者并不一定都出现眩晕、呕吐、严重意识障碍和交叉
对比剂诱导后的急性肾损伤(post-contrast acute kidneyinjury,PC-AKI)是注射碘对比剂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较常发生于特定人群,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目前将其定义为:排除了其他引起AKI的原因的情况下,血管内注射碘对比剂后的48~72 h内出现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即血清肌酐较其基础值升高0.5 mg/dl(44.2μmol/L)或较基线升高25%,或达到
期刊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同的响应。本研究利用采自祁连山中、东部不同海拔梯度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树轮样本,分别建立了中部和东部6个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与各气候要素的关系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对降水和scPDSI较东部更为敏感。中部树轮宽度年表与当年5—7月的scPDSI极显著正相关(P<0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